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索——以新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3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索——以新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刘星雄

江门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江门市 529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城市不断涌现,许多城市的新区建设甚至已经取代旧城成为城市的主体风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新会历史文化名城(省级)保护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新会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存在问题,提出规划对策建议,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科学性提供理论探索。

关键词:新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新会是五邑千年古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新会发展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新会概况

(一)区域位置

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扼粤西南之咽喉,据珠三角要冲,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新会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会城街道和司前、大泽、罗坑、双水、崖门、三江、睦州、大鳌、古井、沙堆10个镇,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

新会有着1600 多年发展史,从南朝宋新会郡设立,到隋唐时期撤郡设县,再到1992年撤县设市,最后到2002年撤市设区,成为江门市辖区,先后经历了郡、县、市、区建置变化。另外,因唐朝时期将冈州州治设在现在会城,故新会又称冈州,会城又名冈城。

(三)山水特征

新会地处丘陵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山水资源丰富,整体形成“三山两脉”自然本底格局,“三山”分别为北部圭峰山、东部牛牯岭、西部古兜山;“两脉””分别为潭江和西江,潭江与西江支流江门水道交汇于古兜山、牛牯岭两山之间,经银洲湖出崖门,注入黄茅海。

三、新会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一)新会历史文化特色

1、格局完整的千年古郡

新会,顺圭峰之龙脉,揽银湖于怀抱,以新会学宫一带为中心,由北往南发展扩张,象山和马山之间以公园路、知政路、中心路为纽带形成的“山、城”空间格局,一直保留至今。目前,仅犀山、象山公园及马山公园保存有明代城墙遗址,其他的城墙均已拆除成为了街巷道路,但从城北路、城东路、东门路、东关路、骑虎路、朱紫路等道路名称、走向布局,还能清晰认知老城发展的脉络。

2、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

新会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梁启超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包括新会学宫、圭峰山镇山宝塔、马山龙兴寺石塔、北门窑址、凌东石戏台、金牛山华侨义冢墓群、石咀林氏家庙、张将军家庙、崖门炮台、官冲窑址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包括有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室、景堂图书馆旧址、新会书院等。

3、博采众长的历史建筑

新会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类型有文化教育建筑、宗教与祭祀建筑、景观与纪念建筑、中西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艺术和文化是在“中西之争、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体现了新会近代侨乡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性精神,透射出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民众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等特色。

4、影响深远的人文学风

新会人才辈出,学者如云,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之一。古代新会出了文武举人、进士共874名。广东唯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陈献章、中国近代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梁启超、中国杰出教育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是三个不同时代的佼佼者,人称“新会文人三泰斗”。

5、独具魅力的文化基因

新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主要是新会葵艺、蔡李佛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主要是崖门海战流传故事、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新会陈皮制作技艺、陈梦吉故事、小冈香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个,主要是大鳌咸水歌、新会鱼灯、双水山地风筝、双水蕉树龙、三江龙乡游龙、司前金龙、古井烧鹅、大有凉果制作技艺、冈州古琴艺术、司前龙舟习俗。

(二)新会历史文化价值

1、以新会学宫为核心的崇学之风贯穿古今,贤达志士辈出,或心系天下,或博爱仁慈,对后世新会人影响深远。

2、学说名著繁多,有推动民族复兴,有引领专业领域,为中华文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文礼武乐乃岭南文化中流砥柱,琴棋书画拳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茅龙笔、蔡李佛拳法、新会葵艺等为代表的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集中体现。

四、现状存在问题

(一)历史风貌逐渐丧失

新会自然环境优越,旧城区有马山、象山等自然山体丘陵,城市整体景观具有较为鲜明的岭南侨乡地域风貌。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无序增长,一方面导致部分自然山体被侵蚀,视廊被阻断,山地景观感知度较低;另一方面导致旧城内除大新路—仁寿路、学宫及其周边地段保存较好原有风貌外,其余地段的原有旧城风貌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或破坏,大部分街道界面缺乏统合,呈现杂乱无序的城市风貌。

(二)历史遗存保护利用不足

部分历史遗存缺乏管理,年久失修,建筑价值逐渐被淹没;部分遭任意改建,原有建筑面目全非;部分历史遗存周边缺乏控制,环境品质较差。总体来说,历史遗存保护在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专项规划管控均有不足,且公众的保护意识不强。

(三)旧城功能与目前发展需求不匹配

随着城市发展,旧城交通拥堵、设施残旧、市政管网落后欠账等一系列问题日渐凸显。

五、规划对策建议

(一)构建整体保护体系

规划构建由历史名城格局保护和历史遗存保护两部分组成的整体保护体系。

1、历史名城格局保护

(1)明确总体保护要求。一是保存历史格局,展示城市特色。保持城市的传统格局,加强历史城区和外围空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历史城区与城市新区、外围山水环境文脉的互动关系,展示城市大生态格局,彰显城市特色。二是理清历史脉络,整合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未来城市发展相结合,通过历史文化空间的串联、织补和组织,将分散的片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强化其历史文化意义,形成保护传承并发展的文化网络体系。三是优化空间环境,提升城市活力。合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合理控制历史城区人口和建设容量,增加绿空间,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历史城区传统商业和历史文化游憩中心魅力,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2)梳理山川形胜格局保护重点。建立层次分明的山体、平原、湿地、绿楔等绿色屏障,强调与历史文化名城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的山水,重点建设通山达水的绿色通廊和保护景观视廊。山体保护方面,重点保护圭峰山等外围山体及马山、象山等历史城区内山体,并提出具体保护协调控制措施。水系保护方面,重点保护潭江、银湖湾、会城河、紫水河、沙堤涌等水系,通过控制河道周围的滨河绿带的宽度,形成串联贯穿全境的滨江生态廊道;控制河道两侧建筑的高度与退距,形成合理的滨水尺度。

(3)提出传统格局保护方案。名城传统格局保护,即保护以新会历史城区范围内和外围与古城发展息息相关、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规划贯彻“选好点、定好线、缩小面,提功能、挖特色、制政策”的思路,从摸清家底,到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的制定,再到实施政策保障,重点突出宏观上要保护好历史城区的空间格局,微观上要保护好历史标志,提出 “一城四片多点”的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方案,“一城”为冈州古城;“四片”为学宫文化核心风貌区、象山‐尚书府历史风貌区、中心传统风貌区、菱东传统风貌区;“多点”为历史城区“一城四片”外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针对性提出需保护重要元素,需延续街区肌理、尺度和历史风貌,以及需活化提升功能,并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

2、历史遗存保护

历史遗存保护主要包括物质要素保护和非物质要素保护。物质要素保护,分为历史地段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般历史地段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古树名木保护三类,规划除按照保护规范、管理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制定相应保护要求及保护措施外,还针对位于历史城区内,除历史文化街区外能体现新会历史文化特色的一般历史地段,从街巷、建筑、历史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保护要点。非物质性要素保护,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目标,规划提出通过四种途径实施保护,一是保存历史记忆,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路名,活化老字号、传统手工艺,打造文旅品牌;二是保留文化空间,加强传统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传统非物质文化活动场所的保护,留住文化印记;三是强化群众基础,通过鼓励乡村开展特色风俗活动,引导中小学校重视本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存传承教育,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存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等方式,发扬新会文化。四是加强旅游开发,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适当进行文艺创作,开发具有民间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服务,提高新会文化活力。

(二)明确分层次保护内容

规划明确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三个层面的保护内容,按照“点-线-面”结构层次,保存历史城区传统肌理,突出整体历史风貌。

历史城区,在充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城区范围,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宏观层面主要从职能、容量控制、功能分区、格局风貌方面确定整体定位、保护规模以及整体控制指标;中观层面主要从街巷、开敞空间、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各系统保护要求;微观层面落实建筑(文物、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名木古树重点要素保护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了新会学宫和大新路-仁寿路两处历史文化街区,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1、近期行动计划

(1)建立名城历史资料库

对现存优秀和典型的建筑与街区作全面深入的摄影和测绘记录,选取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建筑与街区编制图集,作为实施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其他重点改造街区和风貌协调区的新建建筑或建筑翻新提供参考。

(2)实施信息化管理

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遗存的基础数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平台建设,落实管控要求,为建设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3)启动一批近期建设项目

近期整治以新会学宫历史文化街区、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整治为突破口 ,以业态有机更新、配套健全完善、环境整治优化为整治重点,梳理一批具体建设项目。

2、远期实施计划

(1)细化各类保护规划的编制

组织编制相关专项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包括历史地段保护详细规划、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等,明确具体保护策略与环境改善措施,为本次规划实施提供更为全面和详细的管理依据。

(2)完善名城保护政策制度建设

制定新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规定与条例,包括《新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新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指引》、《新会历史城区保护管理办法》等,作为法律依据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制定优化历史城区风貌保护区城市功能和疏解历史城区风貌保护区内居住人口的政策和措施,降低人口密度,逐步改善历史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此外,还应制定房屋产权改革和产权交易、房屋管理和修缮的相关政策等,以及建立旧城风貌保护区保护与改造的资金保障机制等。

(3)成立名城保护专门机构

名城保护机构,可以是由市、区政府牵头的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下设的事业单位、专门机构,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推进工作,制定名城保护各项具体政策。在项目的运作中,充当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中介和协调的角色,其主要职能包括:组织名城保护的专项规划,对保护项目的现状进行调查;制定保护规划,决定开发方式和运作模式,在保护规划过程中对开发资金、项目进度等方面进行监管;协调修缮、置换、收购房产等。

六、结语

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要有效挖掘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影响力,激发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自信心,持续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发展进步,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