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分析

郑虹

大邑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330

摘要 目的 分析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康复训练治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并对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p<0.05),实验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观察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p<0.05),实验组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 针灸;康复训练;中风;上肢痉挛性瘫痪


中医认为中风的致病因素多与机体气血逆乱有关,并表现出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偏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针灸是中医特有手段,其可以通过刺激对应的穴位,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有研究学者支持,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提升预后,促进中风患者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改善,因此,本文进行如下对比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0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

对照组:本组30例中有女性患者12名,有男性患者18名,年龄最小者37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年龄为(60.82±3.22)岁。

实验组:本组30例中有女性患者13名,有男性患者17名,年龄最小者38岁,年龄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60.75±3.18)岁。

以上内容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评估患者的痉挛分级,I-II级取侧卧位,对腕部、手指以及肘等部位实施关节牵引活动,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性以及病情程度,逐渐进行上肢关节、全身关节的扩展活动,之后尝试性进行拿、抓、捏等动作,以提升生活能力;III-IV级行肌肉牵张、姿势反射等训练,从患肢近端向远端过渡,并遵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2]

实验组: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康复训练同对照组,针灸治疗如下:(1)对大陵 曲池、间使、曲泽、手三里等穴位行消毒处理,即大陵穴透劳宫、曲泽透少海、使透曲池、手三里穴透臂中、间使穴透外关,电刺激的方法为连续性的电脉冲(2)于患肢痉挛处行皮肤针扣刺出血,行艾灸熏蒸和拔火罐处理(3)选取肩前、腰俞、曲池、肩髃、秉风等穴位行针刺处理,得气留针30min,以患者感受到局部酸痛、麻木为宜,出针后按摩行针处[3-4]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

运动功能评分:通过SF-MA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越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通过BI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越好。

治疗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估,0级为基本痊愈;未至0级,但恢复大于2级为显效;恢复1级为有效;上述均未达到即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处理本文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经卡方检验,并通过例数(百分比)进行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处理,并通过(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本文对比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属计量资料,对比的治疗有效率属计数资料,当处理结果显示(p<0.05),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见表一所示,观察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p<0.05),实验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表一 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x±s)

组别

n

运动功能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实验组

30

29.35±4.07

61.25±5.23

对照组

30

24.15±3.41

54.12±4.41

t


5.364

5.709

p


0.000

0.000

2.2 治疗有效率

见表二所示,观察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p<0.05),实验组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表二 治疗有效率 n(%)

组别

n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实验组

30

11

9

9

1

29(96.67)

对照组

30

10

7

6

7

23(76.67)

X2






5.192

p






0.023

3讨论

中风患者多伴有痉挛性瘫痪,一经发病则会伴有麻木感、疼痛感,增加不适,降低生活质量。中医认为中风后出现痉挛性瘫痪的病机在于血液循环受阻、气血瘀滞,因此,中医治疗原则应该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为原则。

本文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促使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而针灸讲究辨证施治,可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并且以腰俞、曲池、手三里、曲泽、间使、秉风、大陵穴、肩前等穴为主,可以实现疏通的目的,畅通患肢的血液流通,促使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5]

综上所述,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采取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俊涛, 张红结. 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20, 29(05):78-79.

[2]闫亚南, 刘琼, 吴肖洁,等. 针灸与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 糖尿病天地 2019年16卷12期, 297-298页, 2020.

[3]周鹏, 董小庆, 邓依兰,等.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 中医外治杂志, 2019, 28(01):52-54.

[4]黄馨云, 夏秋芳, 朱慧雯,等. 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20, 040(005):473-478.

[5]李峰, 陈劲松, 涂美,等. 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0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