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猝死尸体解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31 例猝死尸体解剖分析

刘爱姣

广东荆圣司法鉴定所,广东 清远 511500

摘 要:通过对31例猝死尸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猝死的原因、特点,得出如下结论:(1)猝死者中年龄集中在31-55岁,且男性居多;(2)导致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3)猝死诱因以死前情绪激动、轻微外伤及睡眠中死亡居多。

关键词:猝死;法医病理;法医鉴定


猝死是指由于潜在性疾病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突然的意外死亡。猝死通常有如下特点:一是发病突然,死亡急骤;二是意外性;三是自然与非暴力性;四是诱因存在。笔者通过对31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探明死因提供依据和线索。[1]

1、案例资料

1.1资料来源及一般情况

案例来自笔者近年来收集到的广东地区猝死案例,标准为平时无重大疾病,突然发病,于24h内发生意想不到的死亡;通过法医鉴定排除自杀、他杀、中毒、殴打等原因导致的非自然死亡,以主要死因为统计对象。其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1岁,年龄最大78岁,最小1岁。

1.2 年龄、性别、死因分布特点

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引起猝死的最常见疾病,Mant(1970年)证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致猝死者男性占69%,女性占55%。31例猝死尸体中41-55岁(8例,占25.8%)、31-40岁(7例,占22.6%)、56-70岁(6例,占19.4%)为猝死高发年龄段。


表一 31例猝死诱因分析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其他

≦10岁

0

2

0

0

0

0

11-18岁

1

1

1

0

0

0

19-30岁

2

1

0

0

0

0

31-40岁

4

1

0

0

1

1

41-55岁

4

1

1

2

0

0

56-70岁

3

0

1

1

1

0

>70岁

1

0

1

0

0

0

合计

15

6

4

3

2

1


猝死的各项死因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5岁,低年龄发生率明显较低,<19岁者仅占3.22%,19-30岁发病率为6.44%。呼吸系统疾病以40岁以下为主。从男女性别差异来看,泌尿系统疾病以女性为主,文中因泌尿系统猝死的两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余各系统疾病猝死均为男性多于女性。

1.3诱因

31例猝死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1例,占总数的35.5%,其中7例有冠心病史,占22.6%;过度劳累4例,占12.9%;另有死前情况不明者5例。

  1. 讨论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病人,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一般不超过24h,其中在发病后30s内死亡者称为即时死。死亡可发生在休息、睡眠时,也可发生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暴饮暴食或轻度外伤后。关于猝死时限,医学界尚无统一意见,多数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也有定为6h或24h,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将24h内死亡认定为猝死的时限。文中搜集的案例资料显示,猝死者中男性比例远远大于女性,大于2:1,31例猝死者中男女比例为2.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原因可能与男性性情急躁、嗜烟酒、工作压力大、应激反应复杂等因素有关。

文中31例猝死者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居病因首位,明显高于其他系统疾病。而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以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居多。在冠心病中,直接死于心肌梗死的不多,多数是由于严重的心律紊乱造成冠心病猝死的直接死亡,尤其是心室纤维颤动和心室停搏所致。此外,急进型高血压患者常因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和急进型肾功能衰竭而猝死。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常见的形态学证据为心肌组织结构破坏,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可导致心肌纤维数目增多、肌壁增厚、心肌细胞肥大或纤维化,致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呼吸系统疾病引发的猝死中,急性扁桃体炎、喉头水肿均会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而猝死。小儿猝死中肺炎占首位,主要为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时可死于呼吸衰竭,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针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要根据其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全面把握信息,突出重点,以事实为依据综合考虑,结合猝死者生前的身体状况及生活情况,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猝死鉴定结论。

参考文献:

[1]李俏.猝死14例尸体解剖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

[2]姜椿法.心脏性猝死临床相关因素与病理探析 [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6.

[3]郑金祥.云南猝死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J]. 法医学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