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266071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祖籍南京祖洪成古村,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歌作品《雨巷》、《我的记忆》。先后在鸳鸯蝴蝶派创办的刊物上发表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与杜衡、张天翼和施舊存等成立过文学小团体“兰社”,并且创办了《兰友》旬刊。“望舒”这个名字自取于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其代表性诗作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扰》等。
二、创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这部作品是影响戴望舒最大的作品之一,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誉。1927年的夏天中国正笼罩在大革命失败的阴影之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对于现实社会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另外,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和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其深受法国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影响,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等人的象征主义就对戴望舒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后来他也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创作手法深受其影响。
三、文本解读
诗中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独自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彷徨,他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她和主人公一样也独自徘徊在这凄清的雨巷里,姑娘和诗人擦肩而过,她“静默地走近”,好像梦一样飘过,只是这梦“凄婉迷茫”。诗人目送姑娘离开,直到她走到雨巷的尽头。姑娘的离开伴随着仿佛唱着哀曲的雨,也使她的颜色消失,带走了她的芬芳,包括她叹息一般的目光,都渐渐离诗人而去。到最后又只剩诗人独自一人在这空无一人的雨巷里彷徨,好像刚刚路过的姑娘似梦一样,依旧让人向往,充满希望。
丁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丁香花香气浓郁、颜色淡雅,很多诗人借物喻人,以表达自身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志愿,也象征着作者自身的革命思想。但丁香花期短暂,往往会使人感到伤感,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因此,丁香的意象是一种集合体,将美好、愁怨、圣洁集结在了一体,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我将赏析的重点主要放在“丁香一般的姑娘”上,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感情也是通过“丁香一般的姑娘”表现出来。毫无疑问,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这种“雨巷”已经奠定了整首诗灰暗的基调,但作者仿佛希望从这种现实中走出来,寻找到一丝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丁香一般的姑娘”,那这里具体指什么,诗人借此到底希望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因其诗歌意象的朦胧多义,历来学者对其主题的解读一直是颇具争论的。我将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1.理想的追寻
北大的孙玉石教授,他认为“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这一观点的提出,正是结合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戴望舒当时的生活经历所得出的结论。《雨巷》写于年的夏天,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在中国的上空,原来那些积极响应革命号召的知识青年们一下子从高潮坠入谷底。其中的一部分青年开始感到迷茫,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入了迷惘和彷徨之中。而诗人戴望舒就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其中之一。《雨巷》就创作于这段艰难的日子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处对理想的追寻是指在黒暗的社会环境下诗人因理想的破灭而感到惆怅和迷茫,由此写下了这篇带有倾诉性质的理想追寻之作。
诗的第一节写了江南梅雨季,可能是因为大革命的失败,“我”感到惆怅伤感,独自一人走在这寂寥的雨巷让心情更加沉重,尽管心情如此,却还是充满希望,因为“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明确表示了他的希望,因为现实的失败,他在绝望中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希望,这时候“丁香一样的姑娘”走过来了,仿佛是诗人的希望,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姑娘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转瞬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因为理想也是很难实现的,让现实的人充满了惆怅和焦虑的心情,一不留神理想就随风而逝,抓不住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因此,这里“丁香一样的姑娘”理解为诗人的理想,由于现实的打击,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2.爱情的感伤
这一角度结合戴望舒的个人感情经历来分析。据记载,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主要以他的初恋来分析,他与初恋施绛年相识相恋时期正是《雨巷》创作时期。1927年,由于国内大革命的影响,22岁的戴望舒避居于朋友施蜜存家中,因此而结识了年仅18岁的施蜜存的妹妹施绛年,并爱上了这位年轻活泼的姑娘。但由于两人的性格相异,再加上戴望舒面部留下的症痕,使得戴望舒的这段初恋并未结果,给这一段单恋画上了悲剧的结尾。由于是初恋,再加上当时社会的动荡,这一段经历给戴望舒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初恋的悲剧结尾,给诗歌整体覆盖上了一层惆怅的基调,爱情带来的失落忧愁之感是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情感基础,将“丁香姑娘”作为自己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诗人处于人生的低谷,也诗中描写的“雨巷”这一意象,是悠长而又寂寥的,就像是诗人当时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这时候多么希望出现一位知己,那就是“丁香姑娘”,现实生活中恰巧出现了施绛年这位人生知己,毫无意外,诗人爱上了她,但仅仅是单恋。因为诗中在描写“丁香姑娘”时,从邂逅到目送她消失在巷尾,都是诗人单方面的主观感受,他从头到尾与姑娘并无交集。美好的“丁香姑娘”和诗人一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一下子走进了诗人的心中,看着姑娘从身边飘过,看到了她的凄婉迷茫,与诗人的心境不谋而合,于是目光紧跟着她,看着她离自己越来越远,最后消失。与戴望舒现实生活中的初恋经历好像十分符合,她与施绛年也是这样,单恋的痛苦,不疾而终。
因此,《雨巷》是“诗人邂逅丁香姑娘的情结,既隐射他受挫的初恋,也暗含他对心心相通的精神伴侣的祈盼,还投射了困境中的诗人对美与爱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姚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雨巷》赏析[J].名作欣赏,2005:81.
[2] 赵姿婷.《雨巷》中的意象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8(2):42.
[3]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
[4] 张细珍.“邂逅情结”的古今联通——戴望舒《雨巷》的另一种解读.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2012.9(12).
作者简介:
叶芷吟,女,汉,河南信阳,1997年3月,硕士,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