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沧区海霞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记录作为幼儿思维的一种学习表征,既丰富幼儿语言核心经验,又促进幼儿知识经验建构,抽象逻辑思维。幼儿记录中存在幼儿记录习惯待养成、记录的内容单一,记录符号表征弱等问题,教师应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创设环境激发幼儿记录兴趣,鼓励支持幼儿自主记录,让幼儿在思考、表征、表达、倾听、思考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进行知识与经验自我建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存在问题; 支持策略; 环境; 手段; 分享
引言
幼儿记录是以幼儿为主体,以图画、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所思所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语言领域都明确提出与记录相关的目标与要求,如科学领域“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语言领域“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结合本园幼儿自主记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梳理总结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幼儿记录活动的观察,解读分析幼儿的记录,以及对师幼、家长的访谈发现,幼儿记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生活中的幼儿记录较少
幼儿记录在科学活动、主题探究中运用的较多,在幼儿生活中的运用较少,个别幼儿未能有较好的记录习惯,应加强与幼儿日常生活的联系,支持幼儿感受记录在生活中的运用和作用。如,水果自取数量记录;幼儿来园时间人数统计等。
1.2 幼儿记录符号表征经验单一
从幼儿的记录手段来分析,幼儿记录中更多使用具象和直观的绘画方式进行记录,图画表征相对丰富,符号表征相对不足,记录的方式也较单一,教师在丰富幼儿具象表征经验的同时,需进一步鼓励引导幼儿抽象表征的发展,引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1.3 幼儿记录目的性、连续性不足
从幼儿记录的内容来看,幼儿的日常记录以单次记录为主,大多是简单的无意识记录,围绕某一内容的长期持续记录少,缺乏对活动的反思与推进。可见幼儿及教师对活动或问题的跟踪性不够,缺乏深度学习与思考,因此应积极推动单次记录与长期持续记录的结合,形成系统持续的记录。
1.4 实验统计类记录待增加
幼儿日常记录的内容以记事性记录为主,如事件记录、问题记录、结果记录等,但实验类记录、计划类记录、统计性记录少。实验统计类记录需要幼儿运用归纳、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记录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结果、数据信息的归类分析,两类记录都是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促进幼儿记录能力的支持性策略
2.1 创设自主记录环境,让幼儿爱上记录
(1) 营造宽松自主的记录氛围,鼓励记录自己的发现、问题、思考的方法,支持幼儿大胆用物品替代、黏贴、照片、图画、数字、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等方式去记录;包容不同差异的幼儿记录,引导同伴间相互学习。结合幼儿兴趣需求、活动特点,为幼儿记录提供灵活充足的时间保障,充分利用游戏分享,餐后离园等环节组织实施记录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记录表征的习惯和能力。
(2)家园合力搭建自然多样的记录环境,将记录融合在幼儿园日常的环境创设中,如班级自然角植物生长的观察记录、小动物的饲养记录;班级主题展板展示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讨论记录;区域游戏互动墙中幼儿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记录展示板;小值日生每日活动记录单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在家设置展示记录的“留言板”,与孩子一起进行记录活动,让记录无处不在。
(3)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工具和材料随时记录。根据记录载体的不同提供所需的记录工具和材料,物品替代类记录提供相应的物品;黏贴类记录提供可方便黏贴的贴纸等材料;书写类记录提供记号笔、水彩笔、纸张,音频类记录提供录音笔等设备;视频图片类记录提供平板、相机等设备。依据记录内容设计的记录表记录单等工具和材料;记录的工具和材料便于幼儿随时使用,既有固定的材料投放区,也有可随活动开展移动携带的材料工具,如在户外活动、功能室活动时用提篮携带记录材料,方便幼儿记录需求,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记录的习惯。
2.2 整合多元记录手段,让幼儿玩转记录
2.2.1 多样的记录内容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记录。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主题活动等各活动所蕴含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把活动情况、观察发现、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的结果、活动的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如在大班区域游戏“有趣的多米诺”中,幼儿发现摆放的多米诺经常无法联动倒塌,老师引导他们把这个问题记录下来,借助记录与同伴交流分享,共同解决问题,促使其更细致地观察和更深刻地思考,并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逐步实现知识经验的自我构建的,又如,每天来园在“心情留言板”记录自己的心情,小值日生记录的天气、自然角的观察记录;好伙伴间相互传递的“信”,结合幼儿的研学活动制定研学计划、记录需要采购携带的物品,想要开展什么游戏活动,研学中有趣的难忘的事情。
2.2.2 多种的记录表征方式
幼儿记录的表征方式多种多样,有物品替代、粘贴、书写(连线、图画、数字、符号、图表)、录音、拍照、摄像等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征,支持幼儿用自己喜欢的、适宜的方式进行记录,如小班入园初期鼓励幼儿自主用餐爱惜粮食,班级老师借助有趣的亮灯小玩具设置了“今天我光盘”的记录墙,幼儿吃完饭后点亮墙面上的小灯,记录自己今天光盘成功,亮灯这种物品替代的记录方法直观形象、操作难度低,对小班幼儿来说既操作简便又非常有趣,有效调动了幼儿记录的积极性。图画、数字和符号等书写记录方法对书写表征经验和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可引导中班幼儿逐步学习以图画为主的具象表征记录;鼓励大班幼儿运用简单却富有创造性的符号为主的抽象表征记录。教师指导要注重引导幼儿明确观察记录的目的性,知道记录些什么,帮助幼儿建立任务意识以及记录的有序性、连续性、科学性, 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
2.2.3 多变的记录组织形式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记录内容的不同,引导幼儿记录时采用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每种形式都有其特点。中大班以小组记录和个人记录为主,大班鼓励小组合作记录,在合作记录中幼儿除表达自己的感受外还要听取、判断、分析、评价其他成员的想法,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记录活动,教师都应充分尊重幼儿记录的自主性,积极鼓励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支持和引导幼儿大胆记录。
3 有效运用分享交流,让记录更有价值
交流分享是幼儿记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回顾活动过程、梳理自己的发现、比较,并将抽象表征记录的内容,借用语言再次梳理重建自己知识经验,转化为口语与同伴或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分享交流的对象包括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幼儿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幼儿和家长的交流。交流分享的时间可以是教师观察指导中与幼儿的即时交流,也可以活动后组织的集体或小组式,结合记录的内容进行分享交流,互动性比较强;还可以借助展板自主随机分享,借助网络线上分享等,分享活动的持续性灵活性比较强。
“从记录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个性等,从而让教师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指导”(1),幼儿记录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及因材施教的依据,是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幼儿的记录也是家园联系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借助记录作品和家长互动幼儿的发展情况,家长通过记录作品更直观的了解幼儿的想法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梁奋兰.关于幼儿学习记录活动的几点建议[J].考试周刊,2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