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人民医院 四川 彭州 611930
摘要: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以及缺氧等症状所造成的脑软化或者是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梗死常见疾病类型为腔隙性梗死、脑梗死以及脑血栓,以中老年人多发,治愈后大部分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心理与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与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早期康复;脑梗死;患者;护理;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符合中国的脑血管疾病的分类(1995年)脑梗死诊断标准[4],全部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颅脑MRI检查确认。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以及失语症状。将肾疾病、肝疾病以及心脏疾病患者排除。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40例:女15例,男25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6.22±4.32)岁;实验组40例:女16例,男24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6.79±4.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含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等。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措施有:①早期体位护理:每隔2~3h指导协助患者变换体位翻身1次。仰卧位,患者肩部需上抬前挺,自然伸展上肢,半屈指,手空心握拳,在患肢下放置适中高度软枕,侧卧位,慢慢拉出患肢,防止受压,前伸位,外旋前臂并且掌心向上,对患侧肢体进行牵拉。②肢体康复护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无进展48h后,采取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首先对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护理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使患者能够了解肢体康复护理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护理与训练。护理人员需每天按摩患肢软组织,2次/d,10~15min/次。对于无法下床活动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被动活动,并采取坐起训练。在患者慢慢恢复肢体肌力以后,指导患者自主运动,包括站立、洗脸以及更衣等训练内容,在患者肢体肌力或者是站立训练达到标准后,帮助患者步行训练。③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康复护理:对于失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3d后采取早期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弹舌、鼓腮以及撅嘴等口腔训练,鼓励患者单音节字发音,在患者能够准确发音后,增加患者吐字量,然后连音重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鼓励患者语言交流,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抑郁程度,8~17分为轻度,18~24分为中度,>24分为重度;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40分为差,41~50分为中,>50分为良;简式Fugl-Meyer法评价运动功能,<50分为严重,51~84分为明显,85~94分为中度,95~99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神经功能,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
1.3.2 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评价
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0%,为无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1%~45%,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病残程度1~3级,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病残程度0级,为康复。发放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当场回收,回收率100%。评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评价护理满意度。总有效率=(康复+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实验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抑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45.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0.00%,对照组为42.5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机体脑血管闭塞所引发的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较为多发,病发时以脑梗死或者是脑血栓为主要临床症状。临床伴有失读症、失语症、偏盲、偏瘫等症状,大部分患者存在肢体性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脑梗死病发后,功能恢复最佳时期为前3个月,传统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一般是在恢复期。吕胜琴等研究发现,在1~2周内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康复训练,效果明显,其疗效明显优于恢复期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患者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继而发展为脑梗死。该病的发病原因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该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头昏、眩晕、呕吐、步态不稳、恶心、运动性以及感觉性失语等。该病具有病程时间长、康复速度缓慢、复发率较高、病死以及病残率高等特点。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通常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能提升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俞,周连凤.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6):4.
[2]李海军,张倩,张淑娴.多功能脚踏车在重症患者下肢早期康复运动中的护理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5):2079-2081.
[3]程相会.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3):1760-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