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邹雨柔 胡 赟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摘要:课程思政课程教学理念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极具借鉴意义。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践行到底,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在教材中挖掘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理念,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育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中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目前“课程思政”概念还未达成一致,不同的学者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和

认识。“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具体课程,也不能仅仅依靠单独的一门课程来实现,而是应该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融入思政这一元素,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契合的课程,理应承担起挖掘资源、育人育德的责任。除此之外,其余的各门课程也应在传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使其真正能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本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之间的互通点,这样他们在教授本学科知识时,能够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事实过程中,应该在树立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要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将思政知识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去,强化语文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以教材为主,结合课外阅读,合理理解作品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善于对教材中德育资源进行扩充

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出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对教材内容加以相关的补充和拓展。《回忆我的母亲》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节的内容,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朱德同志怀着真挚的深情,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也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首。教师不应机械讲授知识,可以从朱德同志的事迹入手,回顾党的发展历程,加强学生对党的认识。

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不仅让同学们对历史有更形象、具体的了解和体会,更能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母亲以及党的感激与热爱。

2.注重对教材中思想价值进行引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信念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以高尚的情操、强烈的的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以德育人,引导学生崇德向善。《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节的课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从岁月静好的桃花源到实现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没有改变。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共产主义理想,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育人的过程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重点把握课堂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文化育人的理念,通过陶冶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课程思政质量。

1.突出育人目标

教师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加大投入,将这一目标彻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新时代新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思政理念。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利用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学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课《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好友黄庭坚共同乘舟游玩的所见所感,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赋体散文佳作。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拘泥于字词教学,更应从作者把握引到学生体会文章意蕴,学生从《赤壁赋》之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体会作者对历史的缅怀以及其豁达开阔的人生境界。

2.丰富课堂形式

首先,组织小组合作,进行研讨教学。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课《劝学》为例,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可以就“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了?”展开一次研讨与练习。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荀子思想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其“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思想。再者,利用地方文化,进行活动实践。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还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带领或者鼓励引导学生去历史文化纪念馆、红色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地探寻精神文化足迹,让课堂走出校园。

3.注重课堂评价

首先,改革考核形式。中学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还要以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综合性考查学生学习和思想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将平时表现纳入总成绩。积极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探寻该地的精神文化足迹,回校后进行测验。课堂上,通过戏剧表演等实践活动,获得沉浸式体验,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通过展开知识竞赛与小组讨论等活动,对学生的文化积累、思想觉悟、政治素养进行考核,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课后关注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所得与不足,及时加以教育与思想引导。通过实习、测验、课堂表现、课堂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样化的考察。

再者,进行综合评定。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学习,更要注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评定。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政治素养的高低、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程度、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热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都是评定的重要内容。

三、总结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于课堂教学中贯彻与落实文化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党和国家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蔺绍江,冯大鹏,徐庆华.论“课程思政”视角下专业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6):78-80+86.

[2]刘吉平.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与策略[J].华夏教师,2020(20):84-85.

[3]梁文霞,李锦霞.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途径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2(06):58-61.

[4]赵洪岩,赵君.中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的反思与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5):206.

作者简介:邹雨柔,女,(2000.11- )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18级本科生

胡赟,女,(1985.3- )湖南临武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