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多彩"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 "多彩 "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杨莹 1 刘波 2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 753000

摘要: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进行资助育人精准化探索,研究资助育人具体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资助育人的案例进行分析,基于当前问题尝试通过多彩资助育人模式,探索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以期进一步扶贫扶志,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多彩资助育人;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精准”上,本文综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推动大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1.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相应问题

  1. 贫困对象缺少精准性

例如,在某高校2017级的同学,该学生父亲不幸发生意外,母亲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常年服药治疗。该学生凭借助学贷款支付学费,平时生活费靠助学金以及兼职赚取。在2017与2018年都是建档立卡户,得到4000元/学年资助,可是在2019年由于生源地不能出具贫困证明,不得已放弃申请国家助学金。在2020年初,该学生突发疾病,要进行长期治疗需辞去兼职,使其生活来源更加困难。单纯的凭借贫困证明进行识别,造成资助育人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阻碍,若不能精准的认定贫困对象,就更无法做到对精准资助育人。

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针对贫困生进行帮助的条件是确定此生属于贫困学生,可是确认形式重点根据生源地所开具的贫困证明以及及家庭状况调查报告等信息,当中最关键的根据县级或是以上机构提供的贫困证明。可是,我国各个地区开具的贫困证明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地区学生因为客观因素不能得到贫困证明,无法得到帮助,一些地区学生吃穿用都不缺,却依然得到国家助学金的扶持[1]

  1. 资助育人工作缺少针对性

社会资源不均衡分布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很多贫困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没有运用过互联网,在其奋发图强考上大学,身负全家甚至全村的希望,以期可以转变命运过程中,发现自身和同学的具有极大的差异,贫困让其在心理更具敏感性,自卑或多疑,进而对其人际交往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学生、生活以及环境适应等各个层面的高校需对其提供针对性帮助,单一的提供物质帮助并不能在根源处帮助其脱离贫困的束缚。

  1. 资助形式使得一些学生产生惰性以及依赖心理

当前高校资助体制的重点内容包括奖、助、补、贷、减、免、勤,其中奖学金以及学费减免资助面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得到,勤工俭学由于时间约束,收入有所限制,助学贷款和其余资助形式则要偿还贷款,一些学生由于担忧毕业之后不能就业,无法偿还贷款,不愿选用此种形式,这就使得助学金成为受助面较大,学生受益较多的资助形式[2]。可是,一些学生或是家长了解相关政策后,对资助存在依赖心理,不求上进,产生惰性,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1.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多彩"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1. 传承红色基因

习总书记不断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高校作为传播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将其传承发展和精准资助育人有效融合,基于党先进性为主导,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典范,可在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当中施展困难党员的典范作用。亦可各学年进行的支部立项过程中,在高年级困难党员指导下组织多彩志愿团队,去往贫困区域进行支教,关爱帮助孤寡老人以及留守儿童,通过实践行动反哺贫困地区。在平时工作当中对困难党员进行关怀,鼓励其学习革命者的红色精神,弘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作风,综合专业特点组织大学生创新,引领困难党员通过自身能力转变当前的命运。

  1. 建立绿色通道,创建绿色平台

教育部构建了绿色通道体系,对于新录取的贫困生,首先办理入学,保证每名新生都可以顺利入学,如此保证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入学的有效对策。创建绿色平台,对于建档立卡户、残疾学生以及低保家庭等对象进行七个一的资助计划,即一笔新生开学补贴,一份国家特别困难助学金、一笔免费保险、一个勤工助学岗位、一本励志书籍、一位优秀学长领航、一份爱心关怀生活用品礼包。在新生报到当日,经过高校创建的贫困新生关爱制度,把单纯的减免学生绿色通道,拓展成七个一绿色平台,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层面免除贫困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其感受到校园以及社会的关爱,进而让其对未来充分希望,有助于其形成感恩之心,让资助由助人真正转变成育人,达到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宗旨[3]

(三)壮志凌云揽青天

在助学申请以及贫困识别等环节,尊重贫困生的个人隐私,重视其人格自尊的保护。在每学年进行励志先锋的评选当中,对于表现突出的贫困学生进行表彰,引导其自信、自强、自爱。另外,合理提升勤工助学的名额。和助学金、助学贷款等相比,勤工助学在学生心有余力的条件下,经过自身的付出获取报酬。如此不但可以在物质上帮助学生,还可以充分尊重并保护其自尊心,实现自我价值认可,还可以在实践当中锻炼其工作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提升其责任感,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根基。

(四)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高校学生入学初期,可在学生中开展导师制的精准资助,为贫困生构建成长平台,扶贫扶志同频共振。即可组建任课教师帮扶导师团队,每名导师负责3到5名贫困学生,基于其兴趣爱好为前提,根据学生专业,综合导师研究方向,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专业教学、实践以及生涯规划等帮扶。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贫困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其寻找学习方向,提升其学习水平,不但可以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还可以让其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技能,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胜于蓝,助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结束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运用教育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对于当前资助工作当中的问题,秉承贫困生综合发展的原则,创造多彩资助育人模式,在具体实践当中探寻扶贫、扶志、扶智的全新途径,切实提升资助育人的效用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柴玲,曹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多彩'资助育人路径探索—基于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案例[J].安顺学院学报,2020,022(001):24-28.

  2. 韩景华.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000(012):73-75.

  3. 孔小敏,李京京,宋欣.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研究[J].中文信息,2018,000(00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