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用儿歌童谣参与小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活动的效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2

家长用儿歌童谣参与小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活动的效能

王渭娟 余海涛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 710043

摘要 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家长运用儿歌、童谣参与听障儿童的康复活动,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举动。

关键词】 小龄听障儿童 会融合 家长有效参与

小龄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一样,喜欢儿歌、童谣。因为它内容浅显,节奏感强、声韵非常美;文字流畅,朗朗上口;内容活泼生动、情趣盎然;符合此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欣赏趣味、易读、易记、易唱;能浅显地表达一个想法、讲明一个道理、歌唱一个动物……的儿歌、童谣,哪个听障儿童能阻挡了呢?

一、相关概念

小龄听障儿童:本意就是听力有障碍的1-3岁低幼儿童。它是由一定原因导致听不见或者听不清声音,从而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和进行社会交往活动。

童谣: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中国古代称为童谣。

儿歌:是“五四”以后歌谣学兴起才被普遍使用的概念,主要描述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格的简短诗歌。作为民歌中的一类,儿歌在全国各地盛行;内容多以描写儿童的日常生活趣事、生产知识等有关。

二、家长更新观念,思想上重视

0-6岁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3岁之前更是语言发展“黄金期”,此时的早发现、早干预会对听障儿童“抢救性全面康复”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家长送孩子到康复机构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说好话,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建议家长应从孩子“全面康复”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发展语言的同时,音乐相关素养不能落下。富有旋律性的儿歌、童谣最能直达小龄听障儿童的心灵,引起孩子的共情,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用此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语言康复效果会更好。

三、家长有效参与

(一)知“亮点”,会“融合”

1.儿歌、童谣合辙押韵、节奏明快。小龄听障儿童对冲击感强的事物易感兴趣,想学的欲望强,这正随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心愿。

2.儿歌中叠词、拟声词的频繁出现,符合小龄听障儿童初学的认知特点。

3. 儿歌、童谣内容多重复、容易学唱,符合“重复”是小龄听障儿童学知识的重要方法的特点。因为听障儿童学知识慢,如:学“爸爸、妈妈”,正常孩子生活中就可学到,小龄听障儿童可能要在一天、一周不断的重复学习下,才能理解与说好“爸爸、妈妈”。再如:《金勾勾》金勾勾,银勾勾,小小指头勾一勾;金勾勾,银勾勾,我们都是好朋友。“重复”得多么明显,多么生动。

4.儿歌、童谣内容易懂、童趣性强。形象生动,趣味性强,手部动作再辅助知识的理解,能增长小龄听障儿童的认知;提高主动、表达语言的胆量;培养语言的节奏感;提高语言与动作的协调能力等。

5 60f4ed0a24bc1_html_5e97d6d5ab9e84ed.png .小龄听障儿童喜欢语调丰富、形象生动的超音段语言,儿歌、童谣里自带丰富语调,利于培养小龄听障儿童良好的语调发展。 如:

6.“轮流”唱或说:我说一句,你说一句,是“听觉口语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问答式”《老师您好》,在这首儿歌中,既能够培养孩子交替轮换的技巧,又有助于儿童听能的发展。

(二)家长参与策略

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是孩子语言康复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活动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听障儿童喜欢听爸爸妈妈唱的儿歌童谣。因为孩子觉得家长的声音是世界是最有爱、最好听的声音。二是听障儿童喜欢在家长的歌声中,与家长一起唱呀唱、跳呀跳。三是知行合一,敢于想勇于做。家长应该将对孩子的殷切期盼化为行动,保持一定频次的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情感的给予是最好的良药,父母耐心的陪伴能够为小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做出不小的贡献,同时小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四是在儿歌、童谣亲子互动中,让小龄听障儿童体会亲子互动的乐趣,促进孩子身心发展,让孩子性格开朗,愿意将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大胆与他人沟通,互动。知道了好处,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事情:

1.教师给予家长适合的引导,建议家长从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掌握一些的康复技巧,并在“知道”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演练,将所学生知识借助儿歌童谣这种形式应用到小龄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活动中。

2.建议小龄听力障碍儿童学习一些适合他们的儿歌与童谣。一是在孩子集体或个训中,向康复教师学习相关的儿歌、童谣。二是由康复教师推荐给家长一些适合的素材,家长学习。三是家长通过各种儿歌网站,从网络上学习一些儿歌、童谣,听取老师的建议后,通过自学,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学习。四是善于请教,老师不仅限于课堂上的老师,很多优秀的儿童自身的父母就是育儿专家,我们的家长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五是参加儿歌、童谣相关培训,学习知识。六是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及时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

如: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3.因家长而异,择优适合而学。千人有千样,有些家长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唱歌与动作协调性不好?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需要唱的儿歌童谣了?不是的如果家长真的不会唱,学不好,可以可用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快慢节奏、大小不同的声音说儿歌、表演儿歌。建议家长要蹲下来,去掉面子,和孩子站在一起亲子互动,孩子要的不是像小歌童一样唱得多么好,而是要的与家长一起感受唱儿歌、表演儿歌的快乐过程。

如一:《小香蕉》小香蕉,有礼貌,弯弯腰,问个好。

如二:《橘子》橘子圆圆,酸酸甜甜,一个给你,一个给我。

如三:《我有一个家》我有一个家,有爸爸,有妈妈,有爷爷,有奶奶,我爱他们,他们爱我,我们每天笑哈哈。

4.家长以生活经验为根本,适度改编一些儿歌。一是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本人的生活经验,从会唱的歌曲入手。如:《动物怎么走》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家长可以将歌曲中四个动物换成孩子熟悉的其它动物,并根据动物走路的动作变歌词。二是根据一个儿歌固定模式,进行适合的创编。如:《大雨小雨》大雨哗啦啦,小雨晰沥沥,哗啦啦,晰沥沥,哗啦啦,晰沥沥,大雨小雨快快下。方法一:家长手指分开,在头顶上方边抖动边由上向下落,表示“大雨”;食指伸直,其它指头握起,从头顶边抖动边由上向下落,表“小雨”。方法二:家长在桌子上使劲敲表“大雨”;由“大声”变“小声”,表示大雨变小雨;家长轻轻敲桌子表“小雨”;在桌子上敲桌子的声音由小声到没有,表示“雨停了”。 

5.一个好习惯要28天形成,所以要抓住每天的片断时间,多和孩子互动,让与小龄听障儿童的亲子互动活动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这种不断重复的自然结果就是小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适合”比“更好”重要。意味追求所谓的“更好”而忽略了“适合”性,是本末倒置的。儿童童谣来源于儿童,又要为我们儿童服务,所以家长一定要用儿歌童谣参与小龄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活动,使孩子爱上与你一起唱、一起跳的活动;让孩子在这个活动中,在听能、语言、认知、沟通等各领域的都有的不同的发展;让孩子把你教的儿歌童谣大胆与他人一起玩,增加与亲朋好友的感情,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成功的快感;孩子在模仿家长的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记忆。家长们!万事开头难,当您在不断的学习和与孩子的互动中,看到了孩子的孩子成长,再多的困难都不是难的了,再多的苦也不是苦的了的。希望家长一定要坚持下去,多和孩子互动,让小龄听障儿童在快乐中康复,幸福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印英.幼儿情趣歌舞[M].湖南:湖南文世出版社,2005.06(1).

[2]曹欣渊.儿歌三百首[M].上海:人民美体出版社,2003.09(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