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大中型水库建设征地移民畜牧业安置规划与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2
/ 3


高海拔地区大中型水库 建设征地移民畜牧业安置规划与探讨

确 巴

西藏自治区水利电力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摘要:畜牧业及其产品在藏族农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畜牧业生产安置有利于保障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不降低,有利于移民及安置区的稳定与发展。高海拔地区畜牧生长环境特殊,在移民安置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可靠的、符合牧区生产生活特点的安置规划方案。本文以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畜牧业安置规划为例,探讨了高海拔地区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畜牧业安置规划。

关键词:安置;水库移民;淹没;高海拔地区


西藏自治区因其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和可开发量将成为我国未来水资源开发的主要区域之一,但随之而产生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安置问题也将成为开发利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藏族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1]。农牧业分布状况受到海拔高程的支配为主,称之为“立体农业”或“梯度农业”,呈现“河谷灌溉农业——高寒半农半牧区——高寒牧区”格局,不仅种植业随海拔高程变化,而且适应能力较农作物强的牲畜种群也随海拔高程变化而变化,如黄牛、骡、驴等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而牦牛则逐渐增多;随海拔下降,牦牛逐渐减少至消失。无论西藏整个地域还是局部地区的一个县都是如此。藏族农牧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生产技能单一,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较为粗放。随着经济发展的变革,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但畜牧业、种植业所占比例基本持平,2017年畜牧业和种植业分别约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8.5%和45.9%[2],牧业在藏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农牧民生产生活、种植业与畜牧业及其产品关系密切,大牲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畜产品是农牧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牲畜粪便(牛粪)是农牧民普遍采用的生活能源,同时,种植业(农作物秸秆)也是牲畜主要的冬季饲料。因此,水库建设征地移民生产安置规划工作中,应重视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如西藏已建或在建的水利枢纽工程——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拉洛水利枢纽工程都采取了异地放牧形式解决移民畜牧业生产。

我国现行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中生产安置规划,从生产安置规划目标、标准拟定和环境容量分析都主要针对种植业,而对畜牧业生产安置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本文以西藏自治区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以下简称“湘河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畜牧业生产安置为例,探讨移民畜牧业生产安置问题,以其对高海拔地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1 湘河水利枢纽工程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

1.1 工程建设征地概况

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由湘河水利枢纽和配套灌区工程组成。该工程为大(Ⅱ)型水利工程,大坝坝顶高程4104m,最大坝高51m,水库正常蓄水位4099m,总库容1.156亿m3,电站装机40MW,配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3.64万亩,预留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灌溉面积12.80万亩土地。

湘河水库库区涉及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热当、甲措2个乡,两乡幅员面积871km2,总人口13091人,均为藏族,属半农半牧区,耕地面积1.61万亩,人均1.29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09.06元/人。种植业集中在湘河两岸的河谷地带,主要种植青稞、油菜、豌豆等;畜牧业为高山牧场,主要放养牦牛、黄牛、山羊、绵羊等。库区淹没涉及热当、甲措2个乡的6个行政村,居民迁移线下人口664人,房屋5.66万m2;淹没耕地0.14万亩,牧草地0.91万亩。


1.2 种植业生产安置规划

藏族农牧民生产技能单一,建设征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结合移民意愿及地方政府意见,移民生产安置方式采用大农业安置,以种植业为主,兼顾畜牧业。根据水库淹没特点及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拟定库尾3个村以一次性补偿方式进行生产安置;其余3个村出乡本县至低海拔工程受益区卡孜乡——卡孜村集中安置,人均配置耕地3.0亩。

1.3 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

1.3.1 库区畜牧业及其淹没特点

(1)库区属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年收入约占库区农牧民总收入的1/3。农牧民生产生活与畜牧业及其产品关系密切。

(2)库区耕地淹没损失殆尽,草场淹没损失甚微。库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且基本在土地征收线下,淹没损失比例较大,而草场主要为高山草场,大部分在土地征收线上,淹没损失小。。

(3)每年6月到11月前后,农牧民放牧主要集中高山草场,12月至次年5月,牲畜饲料主要依赖于耕地农产品秸秆供给。

(4)藏区畜牧业生产环境受海拔、温度影响大。库区草场属高寒草场,海拔约在4290m以上,温度较低,而移民安置区在湘河下游温暖农业区,温度相对较高。两个区域牲畜生长环境不同,通过向农牧局咨询了解,母牦牛、牦牛幼崽等高寒草场牲畜适应力较差的,可迁至移民安置区。

1.3.2 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

(1)畜牧业生产安置方式、去向

藏区农牧民生产生活与牲畜饲养关系密切,本着尊重藏族农牧民生产生活习俗和和谐稳定发展的原则,出乡本县安置移民的牲畜可随移民远迁至安置区。然而,一方面,库区与安置区牲畜生长环境不同,牲畜无法全部迁入;另一方面,牲畜远迁后,移民外迁生产安置投资成倍增长,原有高山草场将暂时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根据库区牲畜适应性将其划分为可迁移牲畜(绵羊、山羊、母牦牛、牦牛幼崽等)和不可迁移牲畜(公牦牛、黄牛、马、驴等大牲畜)两部分,可迁移牲畜随移民迁入安置区安置,不可迁牲畜留在原高山草场,这样既能满足农牧民远迁后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可有效利用库区土地征收线上大量草场。

(2)畜牧业生产安置标准

①可迁移牲畜

若在安置区调配或新开发草地安置移民牲畜,不仅征地调配难度大且征地补偿和草地开发投入成本高,而且安置区老居民对调配大量土地的积极性、配合度也不高。因此,本规划拟定在安置区配置饲料地(耕地),通过种植青饲料等供给移民牲畜。

据统计,南木林县饲料地(耕地)亩产值约为牧草地的98倍,根据实际,本工程按1亩饲料地折算75亩牧草地计,则规划设计水平年需配置约820亩饲料地。

②不可迁移牲畜

因可迁移牲畜迁出,规划设计水平年库区实际草地载畜量提高,故不可迁移牲畜不再另配置草地资源。但移民和部分牲畜远迁,造成牧业生产半径增大、劳力投入增加、生产生活不便、牲畜配种等不利影响,需配套放牧点、放牧用房、棚圈、库周交通、放牧人行路等设施来弥补上述不利影响。

2 藏区高海拔地区大中型水库移民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在西藏农村移民安置规划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两部分,是目标一致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要与种植业生产规划、地区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制定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且有利于保障和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规划方案。这里从移民安置规划角度对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过程中的畜牧业生产安置方式与去向选择、规划目标指标拟定、环境容量分析对藏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的相关问题的进行探讨。

2.1 畜牧业生产安置方式与去向选择

西藏自治区大中型水利工程由水利枢纽和配套灌区组成,一般移民安置区均选择在工程受益配套灌区内。因藏区特有的“立体农业”,库区淹没呈现出耕地淹没损失殆尽,草场淹没损失甚微特点。种植业生产安置规划一般在移民安置区(灌区)内安置,而对于畜牧业而言,因库区和安置区海拔、温度等生长环境不同,牲畜适应力较差的牲畜迁至移民安置区会因海拔、气候等变化患病甚至死亡,需结合藏区高海拔地区水利工程特点及移民种植业安置方案确定。因此,基于以上方面,畜牧业安置方式和去向有:①牲畜在库区原草场放牧,冬季通过安置区种植业农作物秸秆供给饲料。旁多、拉洛水利枢纽即采取了此种模式。②适应力强的牲畜随移民迁入安置区,调配草场或饲料地;适应力差的牲畜在原草场放牧,冬季通过安置区种植业秸秆供给。在选择不同安置方式和去向时,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选择第一种方式,应注重库周交通、放牧人行路及放牧用房的配套,以此来弥补移民放牧半径增大和冬季饲料运输问题,同时需在种植业生产安置区考虑饲料用地供给冬季饲料。选择第二种方式,不仅要考虑库区剩余牲畜的相关设施配套,还要考虑迁入移民安置区牲畜的规模及生产安置问题。在确定迁移规模时要考虑同一种群的繁殖问题,不可盲目划分。

2.2 畜牧业生产安置标准的合理拟定

畜牧业生产安置的稳定与否取决于生产安置标准的合理确定。生产安置标准应结合安置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及地理位置等条件合理拟定。

对于畜牧业生产安置而言,一般无非配置草地、饲料地或草地、饲料地皆有三种形式。采用配置草地,则需在安置区调配或者新开发大量草地,如旁多水利枢纽在库周其他乡调配草地作为夏季牧场放养牲畜,在移民安置区配置耕地供给冬季饲料。采用配置饲料地,则需对饲料地和草地的产出做出合理的折算,以保证种植饲料能够满足牲畜的饲养。本文在湘河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畜牧业生产规划中对于远迁牲畜采用配置饲料地方式,结合库区实际将饲料地和草地产值进行折算,在安置区人均配置1亩饲料地满足牲畜需求。

畜牧业生产安置标准以配置草地时,应在考虑库区与安置区草地质量差异的基础上合理拟定,同时,要确保安置区草地载畜量不低于原有水平。草地载畜量是指在一定的草地面积和利用时间内,所承载饲养家畜的头数和时间[3]。其是衡量草地生产力潜能的标志,也是草畜平衡的动态指标,能反映畜牧业生产的水平、草场质量等,方便操作,可作为畜牧业生产安置标准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控制指标。草地载畜量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4]:①时间单位法,指在单位面积草地上,一定数量的家畜能放牧的日数。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应于广大牧区草牧场划区轮牧方案的确定。②面积单位法,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单位重量家畜所需要的草地面积。这种表示法较抽象,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不易推广应用。③家畜单位法,指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一年内能放养成年家畜的头数。这种方法易于理解,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较广泛,如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常用“牛单位”表示畜牧载畜量,而我国则广泛采用“羊单位”表示。羊单位[3],是指1只体重50kg并哺半岁以内羊羔,日消耗1.8kg标准干草的成年母绵羊,或与此相当的其他家畜为一个标准羊单位。因此,草地载畜量即可表示为单位面积草地放养的羊单位数量。

对于移民畜牧业生产安置,一般推荐采用第三种方法,即可以通过比较库区和安置区安置标准下的单位面积羊单位数量来验证安置标准的合理性。当草地载畜量低时,即单位面积放养羊单位数量少时,草场牧草供给丰富,不同种类牲畜生产潜能可充分发挥,畜产品产量高,而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总产量则相对低。反之,则草场牧草供给少,畜产品产量低,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总产量增加。当达到一个峰值时,随载畜量的增加,草地超载过牧加重,草场退化,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数量迅速下降。因此,安置区草地载畜量一般要大于或等于库区原草地载畜量且不能超过其峰值,才能保证畜牧业生产安置标准的合理,才能保障移民畜牧也生产安置水平不降低。

2.3 畜牧业生产安置环境容量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中关于移民环境容量,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在保证自然生态向良性循环演变,并保持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条件下,按拟定的规划目标和安置标准,通过对该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后,所确定的该区域经济所能供养和吸收的移民人口数量”。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是按照人均土地资源和其他人均指标估算人口容量。规范中定义环境容量为安置区可容纳的人口数量,而如何将畜牧业容量转化为人口容量是藏区农牧地区环境容量分析的最终落脚点。

若畜牧业生产安置采用耕地安置,则其环境容量及其分析同种植业分析方法,且畜牧业和种植业生产安置人口重合一致。而当采用草地安置时,则需先从安置牲畜容量入手,再转化为人口容量,从而完成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本文仅讨论采用草地安置时的环境容量分析。

安置牲畜容量分析。依据拟定的安置标准下的草地载畜量和安置区可供移民安置的草地面积,就可以得到安置牲畜的容量,即可以容纳多少羊单位数量。安置人口容量分析。将羊单位数量按一定比例折算为人口数量,可按库区现状人均羊单位占有数量折算,即得到安置人口容量。这种分析方法使畜牧业环境容量分析成为可能,有理可据且符合规范要求。

3 结语

本文以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为例,对畜牧业安置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畜牧业安置规划要从藏区水利工程淹没及其移民畜牧业特点出发,在满足移民需求,方便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制定畜牧业生产安置方案,并注重与地区畜牧业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2)政策保障,实施到位。高海拔地区的畜牧业安置规划受到牲畜适应性、畜牧生产方式转变、放牧半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移民畜牧生产技术培训,解决安置后牲畜饲养问题。另一方面,本文仅从畜牧业生产安置方式、规划目标指标、安置标准及环境容量分析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对于畜牧业生产安置规划中涉及的预测评价、发展潜力、农牧业结构调整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西藏农牧业概况.西藏农牧信息网:http://xznm.agri.gov.cn/Html/2012_10_12/2_2056_2012_10_12_25118.html

[2]西藏统计年鉴(2018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9

[3]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

[4]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确巴(1973~),男,西藏日喀则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