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妇幼保健院 内科 102200
[摘要] 目的 分析线上监测血压和指导对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心功能指标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16例清晨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和研究组给予线上监测血压和在线健康指导,两组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和干预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差异。结果 相比干预前,研究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研究组干预后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末径(LVEDD)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线上监测血压和在线健康指导可有效控制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改善心功能状况,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指导;心功能;心脑血管事件
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等,其发病时间多为上午06:00~12:00时段,尤以早上起床的2小时内发病率更高[1-2]。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对清晨高血压的认识程度尚不足,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线上监测血压及指导对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心功能指标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旨在探讨该干预模式在清晨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21年1月216例清晨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8例。其中,对照组男58例,女50例;年龄54~79岁,平均(65.34±9.34)岁;病程3~30年,平均(15.31±4.03)年;服药情况:使用利尿剂77例,钙离子拮抗剂48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4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65例;合并症:糖尿病31例,冠心病25例,高脂血症27例。研究组男60例,女48例;年龄55~80岁,平均(66.01±10.01)岁;病程3~28年,平均(14.67±4.34)年;服药情况:使用利尿剂70例,钙离子拮抗剂41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62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71例;合并症:糖尿病35例,冠心病19例,高脂血症22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3];(2)平素规律服用高血压药物超过1周且就诊3天内未停药;(3)就诊时间为08:00~12:00,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排除标准:(1)诊断为继发性高血压;(2)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3)具有不稳定心绞痛、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疾病;(4)具有精神系统疾病或疑似神经病。
1.2方法:采用欧姆龙HEM-8612型电子血压测量仪。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教会自行测血压,嘱其按时吃药。研究组每日给予线上监测清晨血压,通过专门的远程血压监测和在线健康指导小组(成员由临床专科医务人员组成)进行血压管理和控制,于监测后上传血压结果至健康监护群,群上的医师通过结合前后血压数据进行个性化检测分析,治疗患者治疗用药及饮食睡眠健康指导。若患者血压控制一般,出现反弹,可通过电话随访及微信通话等方式进行个性化指导。若血压控制尚可者,则只需要每月进行一次健康指导。本研究通过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健康讲座等方式向研究组患者讲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病因、治疗原则、并发症等,并强调规律饮食、作息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干预后心功能指标如心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变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如外周血管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脑血管意外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例(%)]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的比较:相比干预前,研究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的比较(`X±s,mmHg)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收缩压 | 舒张压 |
对照组 | 108 | 干预前 | 146.07±19.95 | 100.45±13.65 |
| | 干预后 | 138.64±15.76 | 92.67±11.44 |
研究组 | 108 | 干预前 | 145.78±18.73 | 98.75±12.59 |
| | 干预后 | 130.95±14.57*# | 79.95±9.94*# |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研究组干预后心脏指数和LVEF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LVESD和LVEDD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X±s)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心脏指数[(L·min/m2)] | LVEF(%) | LVESD(mm) | LVEDD(mm) |
对照组 | 108 | 干预前 | 1.76±0.24 | 46.06±6.13 | 47.88±3.74 | 68.79±7.63 |
| | 干预后 | 2.30±0.25 | 51.56±2.86 | 43.68±5.97 | 60.56±10.43 |
研究组 | 108 | 干预前 | 1.70±0.33 | 44.89±8.25 | 48.64±4.09 | 69.80±12.16 |
| | 干预后 | 2.83±0.38 | 55.96±3.20 | 36.79±4.62 | 52.46±9.77 |
2.3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外周血管病 | 慢性心力衰竭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脑血管意外 |
对照组 | 108 | 5(4.63) | 3(2.78) | 4(3.70) | 2(1.85) |
研究组 | 108 | 2(1.85) | 1(0.93) | 1(0.93) | 1(0.93) |
χ2 | | 0.59 | 0.25 | 0.82 | 0.00 |
P | | 0.44 | 0.61 | 0.37 | 1.00 |
3 讨论
早上06:00~12:00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时间段。据相关研究指出,清晨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时间基本相吻合,认为清晨血压和血压晨峰均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且独立于24 h血压和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4]。既往研究表明,急危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等的高发时间段是人类从沉睡状态转至清醒状态进行活动时,因为该时间段人体内的交感神经十分活跃,激活内分泌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因而在夜间时的血压水平相对较低,而至清晨时快速增高至相对较高的水平,临床表现为清晨高血压[5-6]。
关于清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其与遗传因素、年龄、生活作息习惯等多方面密切相关[7]。因此,对于出现相对清晨高血压的高血压患者而言,不但要规律服用降压药,同时应该积极采取综合、规范的健康管理,帮助控制血压及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8-10]。远程血压监测是一种通过无线技术、网络技术、医疗技术和通讯技术多方结合,监测、收集高血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并将其传输至监测群,可快速收集和反馈患者相关信息内容,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对患者展开个性化健康指导的一种慢性病管理方式,可实现血压管理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11-12]。对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可定期进行在线健康指导和健康宣教;而对血压变化幅度较大的患者,可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联系患者,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血压管理指导方案,从而可实现血压控制健康指导的针对性、个体化、科学性及系统性。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且干预后血压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果表明,通过远程血压监测和综合的健康指导管理,注重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素质,改变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行为方式,采用远程健康监护技术实现对患者进行线上健康管理,因此可一定程度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知识,有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从而可有效控制血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干预后心脏指数和LVEF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LVESD和LVEDD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控制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并加强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和干预可提高心排出量和LVEF,增强心肌收缩力,因此可显著改善心功能状况,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从而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机率,最终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状况,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相符[13]。有研究指出,通过高血压综合性管理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的结果相符合。本研究显示,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可能因入选病例数相对较少而引起,今后需增加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通过线上监测血压和在线健康指导可有效控制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改善心功能状况,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Kushiro T, Kario K, Saito I, et al.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of treated white coat and masked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the HONEST Study[J]. Hypertens Res,2017,40(1):87-95.
张继如,王志强,季永,等. 不同危险分层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8):2258-226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24(1):24-56.
Omboni S, Caserini M, Coronetti C. Telemedicine and M-health i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clinical evidence[J]. High Blood Press Cardiovasc Prev,2016, 23(3):187-196.
Sharman JE, Blizzard L, Kosmala W,et al. Pragmatic method using blood pressure diaries to assess blood pressure control [J]. Ann Fam Med,2016,14(1):63-69.
Sharman JE, Howes FS, Head GA, et al.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ustralian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J]. J Hypertens,2015,33(9):1721-1728.
单卓华,邓利群,左惠娟,等.35~59岁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对血压控制影响的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4):258-261,264.
Omboni S, Sala E. The pharmacist and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role of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telemonitoring[J].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5,13(2): 209-221.
Azizi M, Pereira H, Hamdidouche I, et al. Adherence to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nd the 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ects of renal denervation in the renal denervation for hypertension(DENERHTN)trial[J]. Circulation,2016,134(12):847-857.
Hering D. Predictive Role of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in response to renal dener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DENER-HTN Study (Renal Denervation for Hypertension)[J]. Hypertension,2017,69(3):398-400.
Kario K, Tomitani N, Matsumoto Y,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from morning to hoeturnal hypertenslon[J]. Ann Glob Health,2016,82(2):254-273.
Zheng Y, Poon CC, Yan BP, et al. Pulse arrival time based cuff-less and 24-H wearabl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in hypertension[J]. J Med Syst,2016,40(9):195.
戴美琴,张永乐,周方文,等.微信健康教育模式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的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15(2):167-168.
何丹梅(1961--6-8),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临床。电话:1771071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