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8
/ 2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

刘露 通讯作者:曹仙仙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附属医院) 湖北 黄石 4350000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作为儿科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活动。静脉输液外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是常见问题,为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笔者试图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静脉输液操作的工作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护理体会


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的总人数约2.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8%,而儿童的健康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小儿静脉输液已逐渐成为儿童患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适用于小儿的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大隐静脉、手背足背静脉等。但是由于患儿的特殊性,静脉输液相较于成人的难度更大。小儿静脉输液外渗作为儿科临床治疗中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将会导致患儿承受较大的痛苦。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更要注意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1. 静脉输液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根据INS的标准,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可以分成以下五个等级:0级:没有症状;Ⅰ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Ⅲ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 >15cm之间,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Ⅵ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 >15cm之间,循环障碍,中到重等程度的疼痛。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

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如果出现外渗现象,既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会对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痛苦。因此,充分了解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各种因素对儿科护士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1. 药物因素

药物因为自身的特殊性质、PH值、浓度太高、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容易增加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这些药物主要包括:多巴胺、儿茶 酚胺类、去甲肾上腺素等收缩血管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氯化钙等刺激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等高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化疗药物:。

    1. 患儿因素

新生儿一般在头皮位置进行静脉穿刺,但是由于可见的血管少,加大了穿刺的难度,固定后也容易脱落,同时考虑到喂养影响,静脉输液时容易发生外渗现象。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哭闹、好动、不配合,可见的血管短且不直,穿刺难度高,同时家长的紧张情绪和高要求容易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判断的失误、穿刺失败,引发静脉输液外渗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不过关,专业知识不过硬,不了解药物的特性和注意事项,穿刺操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婴幼儿的血管特征,缺乏穿刺经验,选择血管不当,这些行为都会造成患儿机械性的损伤。穿刺未能一次成功,出现一次给药穿刺多次或多次穿刺同一部位,针头固定不妥当,对患儿穿刺部位覆盖方式不利于随时观察穿刺情况,没有及时巡查静脉的通道。拔针后用不正确不规范的方式按压针眼,使用钢针,在远端小静脉大力推注药物或使用 输液泵在同一部位长时间输液,完全忽略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造成敌对、不合作等现象。

3.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工作

在充分了解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对缓解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花费,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 熟练掌握药物的特点与性能

时刻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与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个2—3小时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3.2 选择合适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

新生儿至3岁幼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穿刺前做好准备工作,刮去血管周围头发,让血管充分暴露,便于进针固定;3—12岁儿童,宜选择四肢静脉穿刺,根据文献报道各穿刺部位外渗发生率:大隐静脉(踝部)>头静脉 (手腕)>贵要静脉(肘部)> 颈外静脉。 选择合适的光照环境、针头大小和进针角度,掌握正确的进针手法,并在穿刺成功后迅速妥善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同一静脉要尽量避免反复多次穿刺,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争取做到一针见血。 在拔针时遵循“竖着压、压久些、不要揉”的原则,掌握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3.3 提高预判能力,提升工作责任感

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对肥胖患儿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是否有凹陷是否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索状的红线,询问患儿是否有胀痛感。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感,多巡视并做好记载,应每隔十到二十分钟巡视一次,密切关注患儿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果有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哭闹,一定要提高警惕,耐心检查注射的部分,如若发现外渗现象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在输注特殊药物时,要进行交接班的工作,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4.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措施

在实际的输液过程中,即使做好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输液外渗的情况也是可能发生的。所以,当出现此类现象时,护士人员如果能够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妥善处理,将会避免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

4.1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策略

熟悉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流程,关闭调节夹、回抽液体、拔针按压、对症处理、报告记录、班班交换、观察判断和评价记录。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用药。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报告科护士长、护理部。必要时科护士长邀请医师、药剂师、护理专家会诊。根据外渗药液不同给予拮抗剂进行局部封闭。药液外渗24小时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冷敷期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药液外渗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液的吸收。加强交班,密切观察局部变化,避免局 部受压,做好护理纪录。护士长填写药物外渗报告表,一式两份, 一份交护理部,一份科室保存。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2 注重全方面的心理指导

心理指导的对象主要包括患儿、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主动向家长解释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降低家长的焦虑感和不良情绪,获得患儿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做好健康宣教,提前告知家长在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家长成为一名好帮手。对患儿耐心安抚,通过转移注意力、奖励的方式,重新获得患儿的信任,减少患儿对穿刺的恐惧感。同时也不能忽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新入职的护士,如果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情况,主动帮忙、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并适时鼓励,让他们不会因为一次的突发状况而丧失信心和工作的热情。

  1. 总结

虽然在小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输液外渗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护理人员的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和及时沟通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组织学习法律基本常识,明确作为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与权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田洁. 患儿输液外渗的护理[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0 (12):81.

  2. 韩爱英.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D]. 甘肃: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2010.

  3. 李静凯.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当代医学, 2009, 15 (30):123.

  4. 薛银芳. 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 2010, 5 (4):919.

  5. 陈莉莉. 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 临床护理杂志, 2010,9 (2):78.

  6. 吴玉芬. 静脉输液使用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