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2

内科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观察

吴玉梅

江油市精神病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内科开展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中以本院内科在2020年1-12月间收治的7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形式将其均分为2组,A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干预,B组增加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耐药菌检出情况、构成规律及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结果:经干预后对比可见,A组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42株,B组检出91株。对比两组患者检出各类多重耐药菌构成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均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为主要构成。此外对比两组患者耐药菌感染发生情况可见,B组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5.56%<22.22%(P<0.05)。结论:在内科开展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发生率,提升医院细菌感染预防效果,建议推广。

【关键词】内科;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干预效果

多重耐药菌指的是临床使用三种及以上抗菌药物同时有耐药性出现的细菌[1]。对于住院患者而言,其在感染多重耐药菌后,既增加了针对耐药菌的治疗难度,也增加了原发病加重风险。对此,此次研究主要以本院收治的72例内科患者为例,分组探析实施多重耐药菌目的性监监测及干预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以本院内科在2020年1-12月间收治的7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形式将其均分为2组,A组男女比为19/17;年龄56-85岁(65.56±3.78);B组男女比为20/16;年龄56-85岁(72.12±3.86)。比较患者间基础信息数据未见明确差异(P>0.05),可比。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要求,参与者知情。

1.2 方法

A组结合患者原发病情况采取对应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同时一旦发现患者治疗中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感染,则需立即实施单间隔离,并严密关注患者生命指征变化情况,及时予以对症干预。B组基于前者实施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及干预:①制定如下监测目标: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细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②在每日固定时段(多为清晨餐前)采集标本实施细菌检验、药敏实验。③每日记录细菌及药敏结果,每周纵向分析相关检查结果,明确患者检查结果、耐药详情及感染趋势,进而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并反馈给临床医师。④与临床医师商议后让相关医护人员均参与到干预措施制定中,同时说明监测结果、耐药性及感染趋势;此后需分析宣传耐药菌诱发因素、耐药机制、危害及干预措施等。⑤针对不同患者需制定不同的多重耐药性防控措施,通过单间隔离、严格消毒等形式、执行手卫生标准等形式,强化防控效果。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统计各组各类目标监测菌培养及感染情况,同时计算检出率、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SPSS 25.0软件统计。计量、计数相关数据应用(61089c9c62a01_html_cc566163015babe1.gif ±s)、%表示,t、χ2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耐药菌检出情况及构成规律

在本次研究中,A组共检出142株,B组检出91株。对比两组患者检出各类多重耐药菌构成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检测目标菌构成比分布无明显差异,主要构成部分均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A组株数:72,占比50.70%;B组株数:46,占比50.55%,(χ2=0.001,P=0.982>0.05);其次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细胞菌:A组株数:31,占比21.38%;B组株数:26,占比28.57%,(χ2=1.364,P=0.243>0.05);再次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A组株数:25,占比17.61%;B组株数:13,占比14.29%,(χ2=0.448,P=0.503>0.05);然后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A组株数:12,占比8.45%;B组株数:6,占比6.59%,(χ2=0.268,P=0.604>0.05);最后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株数:1,占比0.70%;B组株数:0,占比0.00%,(χ2=0.644,P=0.422>0.05)。

2.2 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耐药菌感染情况可见,B组发生感染2例,感染发生率为5.56%;A组发生感染8例,感染发生率为22.22%;比较可见,B组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χ2=4.181,P=0.0.41<0.05)。

3.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并以革兰阴性杆菌占比最高。而导致多重耐药菌发生的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所致,在此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病菌发生变异,进而降低病菌对药物的敏感度,增加其耐药性;这之中部分病菌可能出现对多种抗菌药物感知性均降低的情况,即形成了多重耐药菌

[2]。多重耐药菌是一种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能够发挥不同程度耐药性的病菌,其中部分病菌甚至会对现阶段常用的各种抗菌药物均出现一定的耐药性。在多重耐药菌发生后,一方面会导致疾病治疗难度被大大增加,需要在采取多种抗菌药物联合的形式消灭病原菌;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增加原发病严重程度,加大临床治疗难度。而伴随近几年多种病原菌耐药性的持续提升,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几率及种类也不断增加,大大增加了临床医学诊疗压力[3]。因而针对可能引发多重耐药菌的因素制定科学护理的监测及干预十分重要。

结合本次研究可见,在实施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后,B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几率对比A组出现了明显降低(P<0.05);而对比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构成及分布并无明显差异(P>0.05)。此研究显示,针对内科患者实施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从消毒处理、隔离管控、手卫生执行等角度强化可有效提升相关细菌预防及病菌防控科学性,进而规避患者再感染情况的发生,提升医院诊治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迎. 某综合医院ICU导管相关感染及多重耐药菌分析[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0, v.35(02):90-92.

[2]黄玲玲. 内科ICU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v.18(18):19-21.

[3]廖小春, 周红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及管理对策[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0, 031(002):179-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