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投资集团 山西太原 03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产市场在更多的城市面临着变局,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土地市场的需求也将逐步降低,城市虹吸作用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真正的新城开发已然不是基础设施完善的年代,人民有着更好的生活追求,然而这个追求应当充分地体现在城市更新的建设过程中,否则,混凝土林立的土地将逐渐地失去存在的意义。
第一部分 提前着手城市感受
问题:
以往的城市是以楼和楼群的高度来代表的,然而,有城无人的城市是经济增长的杀手,如果没有对全新概念的城市的向往,即使繁华也最终无法守住人心。所以打造城市感受应当是新城开发的灵魂。打造这个灵魂,才能称之为繁荣的城,否则就是混凝土的立体堆放单元。
理论:
城市的情绪体验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解决用户体验问题已经是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要素。情绪体验的打造是基于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基础配套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如行政、学校、医院、公园、配套商业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然而随着手机时代的来临,让外出体验多会市民时间分配的方式,才是更有利于健康生活、美好生活的方式。
例如:互联网物流让足不出户便能够达到丰衣足食,那么如何能让互联网的便捷不再让收集变成依赖就是及其重要的。情绪体验包含所见、所听、所触、所思、所用等多方面对含义。基于群居生物的特性,便要让城市生活重新让户外交互回归生活。
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重新让人们认识到户外交互的优势,更要让户外交互成为弥补心灵、思想、生活的必需品。
一是:体验付出和感恩
新城一定会有儿童、老年、青年共存的环境,儿童需要老人的关爱,更需要人生的思想和生活的指引,老年人需要儿童的朝气和灵性去充实空余的时间,青年人的时间紧张,所以有安全、稳定的老幼交互,将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然而所有的公园都被活动场景和互动工具将二者不同群体的交互阻断了。例如老年健身区,孩子少;儿童娱乐区,老人少。
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从一开始就打破交互壁垒,形成相互关照的配套。需要更多的有新意的基础设施原创组合,去实现老幼同乐的环境。让儿童都能在紧张学习之余,增加社会的关爱体验;让老人在过多的闲暇时间能够向儿童伸出援手。
二是:体验思想文化交流
思想、意识的提升来源于更多的认知,新城要有新产业、新产业需要新人类,要达到跨界组合创造生产力的动力,就不能仅仅靠孵化器来解决,要更多高端对接的交流机会。
例如:青年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在陪伴子女娱乐的过程中,也应当享有能够思想交互的时间和场所,于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应当遍布于城市15分钟到达区。
在新城打造的过程中,应当留有能使儿童放心娱乐,并且能让青年对思想文化交流的空间,应当在儿童安全问题上下功夫,更要迎合青年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上下功夫,实现自我提高无处不在。
这样的新城就像行走的课堂和论坛,润物细无声。
三是:安宁和喧嚣的充分植入
更多地高端地产项目追求移步易景的美妙感触,这将是网红打卡地、优美生态园。
所以新城打造在规划的初期要充分考虑实现总体规划、统一打造的要求。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新城,就要有区别于它出的独特魅力,能够吸引流量势能的倾斜,让城外的人愿意来、值得来,更希望定居于此,形成新城的独特魅力。这种生态的打造,有别于高楼林立,更突显细节中的工匠之力。
例如:樱花时节的喧嚣和凋零时节的宁静,都将为该区域形成竞争力,才有可能支撑更多的人流和酝酿更强劲的商业价值。
所以新城打造的艺术气息应当在规划之初就一以贯之,最终实现所感、所求的中和吸引力。
第二部分 文化+旅游+教育的刚性需求
问题:
没有产业将没有经济活力,新城不应当是住房集合地,所以产城融合一直以来都是新城打造的重要课题,以传统工业带动新城的代价很大,有可能造成光污染、声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不力因素。
理论:
要找到永远的朝阳行业,有力地长久地植入新城开发过程中,才能保证产业养人、产业养城、产业兴荣。
方法:
文化是长久的用户需求,每个人都需要文化的充实和更新,这也是人们为什么长久停留于网络的原因,因为总是有新的内容引起兴趣和驻足。
旅游是间断性地永久需求,旅游的概念已经充分地模糊化,未必长途跋涉才是旅游的特征,所以产业新城应当重视旅游业在新城的扎根。
教育是真正的永久的朝阳产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习也变得更加快捷和容易,但是网络视频学习仍然不能够解决学习效果的问题,需要面对面,需要身处和谐的环境才能让学习更高效。不在教育创新上下功夫,一定是会使新城打造丧失总要的产业砝码。
综上所述,要将文化、旅游、教育相结合,打造产业新城,是市民的基本需求,也是经济走向的重要支撑。
目前,要颠覆单一的文化长廊、单一的旅游景点、单一的教学大楼最好的方式就是形成研学习惯,让新城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不需要长途跋涉,就能够在美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里的教育当然不是应试类教育,而是广义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教育。
这需要政府、街道、社区,在形成建立之始,就纳入相关规划概念,让更多的家庭,尤其是身居新城之外的家庭能够走入新城。
与此同时,相关产业链条也容易生成,更容易让文化、旅游、教育产业构建稳定的经济发展格局。
能够享受自有产业在身边的居住体验,一定比在工作交通上消耗大量时间的体验要好得多。
第三部分 心与情交互系统的合理配置
问题:
不是简约、方便的才是最好的,在人们探寻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总是需要新奇的仪式感和惯性的程序化,例如:喝咖啡要到咖啡厅而不是菜市场。然而怎样的合理配置才能成为心与情的合理安放便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将外立面翻新、加装电梯,更新综合管道、管廊,这很难真正形成更高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于政府而言,更难以一体化地提升城市整体品味。
理论:
人们生活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心情安放得体,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理需求,合理地构建区分而又融合的新城规划,就需要大数据的充分支撑。
方法:
一般而言,要实现准确的新城定位,就要有大数据的支撑,区别于既有的通信大数据、交通大数据一类的新基建范畴的大数据,我们更要打造情绪交互的大数据。
例如:某新城打造悬壁酒店,为了充分迎合用户的不同类需求,就需要不同类的装饰装修。然而究竟怎样的配比才能实现经济最大化,便是新城未来将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前两方面感触规划和产业规划,区分气候、季节、时间段去做好情绪抓取,来进一步充实新城规划的准确性。
具体的做法应当是,在适当的主题下配比适当的情绪抓取工具,让更多的情绪聚合更多的流量和人群的停留。
例如:一个城市范围区域,要初步统计人群配比,如老年、青年、儿童人数,在不同人群配比的基础上,抓取其互联网属性。在容易激发乐观情绪的特定场所,适当多配建支持客观活动的基础建设,如阳光、积极、正能量的活动场所,反之,就增设安逸、悠然、深沉的景致。
在利用互联网数据抓取的基础上,让人心更依赖于环境,同时还让环境更懂得心情,才更有可能把新城打造成一个具备灵魂的城市。
让更多的感悟、更多的体验在新城悄然生根发芽,才能形成的宜居、宜产的新城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