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32)
【摘要】目的:研究肺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接受肺康复护理干预。评估患者的肺部功能、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与1s后用力呼气容积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75.56%,而观察组患者高达93.33%,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改良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在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命质量,建议在内科临床护理中普及推广。
【关键词】肺康复护理;肺部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存质量;满意度
作为呼吸内科中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患者以长期反复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短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自发性气胸、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的并发症[1]。临床多以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再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则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2]。本研究以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刍议肺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并签订知情协议。排除标准:(1)神经系统疾病者;(2)沟通或意识障碍者;(3)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根据抽签法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均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1.2±4.6)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9±1.3)年;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1.6±4.8)岁,病程1.5~9年,平均病程(5.3±1.0)年。两组受试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对比,数据相近,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帮助和关怀,调节患者的饮食结构,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等。观察组接受肺康复护理干预:(1)健康宣教。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治疗、预防、并发症、预后、注意事项等),通过多媒体和集中讲解等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度,使其更加重视对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对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的情绪的患者,通过安慰、鼓励、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予以疏导。充分理解并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对听力不好的患者保持足够的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获得家属支持,以便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康复训练。首先,开展缩唇呼吸:使患者保持坐位,嘴唇为“口哨状”,通过鼻子呼气5s,缓慢回缩上腹部,缓缓呼出气体,每分钟8次为1组,每日10~20组。其次,开展腹式呼吸:使患者保持坐位或平卧位,双手置于胸腹部,紧闭嘴唇后,通过鼻子深深缓慢吸气,同时外凸腹部,降低膈肌,内凹腹部缓慢呼气,持续5s,以加速腹肌收缩,使腹部肌肉充分放松,胸部保持不动,将气呼尽,每分钟8次为1组,每日10~20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后,可开展有氧运动,比如弯腰、扩胸、活动四肢、散步等,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宜。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
评估患者的肺部功能、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情况。(1)肺部功能主要包括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与1s后用力呼气容积水平。(2)采取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3],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调查表为百分制,患者根据自我意愿,对本次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等护理情况进行评分,80分以上即为非常满意,60~80分即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即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例数与基本满意例数之和在总例数中所占百分比。(3)选用改良圣乔治呼吸问卷[4],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判,分为焦虑心理、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社会活动状况,4大方面,各项评分1~4分,越高的评分提示越差的生存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
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与1s后用力呼气容积水平对比,两组间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与1s后用力呼气容积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 | 例数 | 用力肺活量(mL) | 1s后用力呼气容积(%)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45 | 2481.52±296.43 | 2561.32±304.84 | 53.45±14.31 | 51.42±11.26 |
观察组 | 45 | 2465.31±283.70 | 2894.70±363.67 | 54.04±15.70 | 58.13±13.52 |
t | - | 0.265 | 4.713 | 0.186 | 2.558 |
P | - | 0.792 | 0.000 | 0.853 | 0.012 |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75.56%,而观察组患者高达93.33%,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护理满意度[n(%)] |
对照组 | 45 | 15 | 19 | 11 | 34(75.56) |
观察组 | 45 | 29 | 13 | 3 | 42(93.33) |
x2 | - | | | | 5.414 |
P | - | | | | 0.020 |
2.3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
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心理、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社会活动状况评分对比,两组间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改良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改良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例数 | 焦虑心理 | 日常生活能力 | 抑郁心理 | 社会活动状况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45 | 3.27±0.84 | 2.34±0.57 | 3.19±0.92 | 2.41±0.63 | 3.21±0.79 | 2.52±0.60 | 3.30±1.02 | 2.55±0.57 |
观察组 | 45 | 3.30±0.92 | 1.82±0.30 | 3.10±0.87 | 1.60±0.27 | 3.08±0.73 | 1.34±0.22 | 3.19±0.94 | 1.29±0.18 |
t | - | 0.162 | 5.415 | 0.477 | 7.927 | 0.811 | 12.386 | 0.532 | 14.140 |
P | - | 0.872 | 0.000 | 0.635 | 0.000 | 0.420 | 0.000 | 0.596 | 0.000 |
3 讨论
由于疾病所引起的支气管感染或呼吸道疾病,容易造成球囊扩张,引起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具有较高的致死率[5~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为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逐步退化,加之反应较慢,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不足,加之长时间遭受疾病的折磨和药物治疗,出于对疾病和治疗费用的担忧,患者容易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不配合临床治疗,加大治疗难度,影响疗效[7~8]。对此,本次研究首先给予患者健康教育,通过不同方式的宣教,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其次,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缓解或消除了患者的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同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其遵医行为[9]。最后再辅以肺康复训练,提高了患者的通气功能和肺活量,从而尽早改善其肺部功能,并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陪同下,加强了患者的有氧运动,强化了对患者心肺功能的锻炼,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耐力和体力,加速了患者的恢复进程[10]。
本次研究中,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肺康复护理后,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与1s后用力呼气容积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肺康复护理可切实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75.56%,而观察组患者高达93.33%,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肺康复护理能明显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改良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实了肺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肺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在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命质量,建议在内科临床护理中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小梅.呼吸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护能力及肺功能改善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9):3337-3339.
[2]郑婧,谢春.渐进性早期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08):181-182.
[3]周欣雯,雷聪云,吴建业.5E康复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20,19(04):78-81.
[4]吴永华.整体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21):168-169.
[5]徐丽娟,张玉萍.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3):152-155.
[6]方慧,刘贤亮,王斌等.远程医疗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肺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0):1597-1600.
[7]芮祖琴.早期肺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应用无创机械通气下快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9,23(9):1817-1820.
[8]肖璐,邓述恺,郑燕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管拔管后肺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7):851-854.
[9]胡姮,廖珍慧,金蕾等.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3):3995-3997.
[10]冯敏,潘岁月,刘清等.互动达标模式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7):1623-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