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

黄永红 1 辛仁俊 2

1身份证号: 41012619720422****

2身份证号:15030419861229****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分析我国城市出现内涝的原因,并调研国家政策发展脉络以及部分地方性城市的实践成果,通过这种方法为我国城市的整体发展提供建设性经验和教训,增强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成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现代化、生态化、低碳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此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实施策略

引言:海绵城市理念致力于解决雨涝、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有效的发挥了雨水蓄存与循环利用的功能,增加了雨水的下渗量,减少了城市内涝,促进了城市自然水系的有机循环。海绵城市人水共生、城市发展与自然融合的理念,对于未来城市良性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必然选择。

1我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

1.1注重对雨洪管理并进行有效的废水处理

海绵城市理念把雨水归纳为资源的一种,通过小型、通用、低成本过滤设备来实现对径流和污染的控制。海绵城市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和排水方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厦门马銮湾片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域,其试点区由建成区、建设区、水域整治和溪流治理区四个部分组成。建设实施方案中规划的项目涉及了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路面;保护、恢复、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增强城市蓄水能、建设沿岸生态护坡等多个方面。通过净化初雨污染、建设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备,联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和进行海湾清淤;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备以及有效运用一些调蓄水池等多种措施来对马銮湾进行全方位的改建与整治,这不仅为厦门已建和新建湾区的开发与建设提供有效的经验与指导,也为全国的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科学范本。

1.2综合运用消纳、减速和适应技术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在思考与分析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通过多种生态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整治雨涝、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主张人水共生。此外,海绵城市重点研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怎样与自然发展形态相互融合调节的问题。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六盘水明湖湿地及金华燕尾洲三个地区进行的消纳、减速与适应实验就是综合运用了消纳、减速与适应三个核心性技术,形成了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有序运行系统,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关于各种生态问题的治理方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我国海绵城市的规划实践

2.1城市水体管理

河道渠化,加高固化河堤的防洪做法导致自然水系统被破坏,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对于其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2.2城市绿地设计

城市公园具有城市中面积最大的绿地,因此实现公园范围内水不外流的难度较山体公园要小很多。建设中应在满足公园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措施,设置植被缓冲带、下沉式绿地、渗透塘、植草沟等增加场地渗透。比如道路两侧或周边绿化带可以设计下凹绿地,发生降雨后,雨水就会顺势流入绿化带,还可以利用此系统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入渗和净化等功能。人工树林也可以改善区域空气质量,调节区域气候,增加空气湿度,能使局部气温降低3℃-5℃,增加相对湿度3%-12%,且绿化面积越大调节气温就越强。另外还可通过增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硅砂滤水石与蜂巢状隐形水库,增加水体蓄容,采用人工湿地净水等措施,实现公园绿地、水系等对地块内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净化作用,实现公园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

2.3城市路面规划

可以将景区、公园、学校、小区道路设计成透水路面,有测试显示,透水保水混凝土试块可达到C30以上的抗压强度和5Mpa以上的抗折强度,在雨天透水路面只有10%雨水会形成径流,其余90%全渗透到地下。作为“海绵体”之一的透水路面在调节城市生态上面的功能不可小觑。由于表面有空隙,透水路面还能吸收地面上一定的油性污渍、粉尘,减少城市沙尘污染,降低PM2.5浓度,吸收城市噪音。JW生态铺面是由废旧塑料、水泥和碎石制成,运用结构力学原理通过塑料结构预留气孔,保证降水时雨水被充分地储存于地下。城市气温上升时,地下雨水就会自然蒸发,降低路面温度,防止并缓解热岛效应。空气通过气孔实现沉降和上升的过程中,其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就会沉入土壤,滋养地下的微生物。

2.4城市雨洪管理

做好城市雨洪管理,一是源头渗蓄,即绿色海绵蓄技术。即用10%的城市用地,来消纳城市雨涝,实现城市对水的弹性管理,并形成地下水补充、湿地恢复与保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珠江三角洲鱼塘农民通过填和挖,形成海绵体,把滩涂变成可居住、可生产的地方。水在自蓄过程中得到净化,雨水层层过滤,渗到地表之下,补充了地下水,海绵系统其实就是蓄水及过滤系统;二是过程慢流,即消能减速技术。上海做了“梯田系统”,层层叠落,层层过滤,既是污水净化的过程,又是生产的过程;三是末端弹性适应,即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三亚的东岸湿地打破了传统观念,让水进入坑塘系统,让马路、屋顶、小区的水进入河道,进入海绵体,并利用南方的榕树吸收有害的物质,形成一整套的景观系统。要把所有的河湖水系、林田水网、公园道路等综合起来,建立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用生态的理念来改变、改进、美化,系统地治理系统,解决水的污染问题、雨涝的问题、市民日常休闲的出行问题,以及生物的保护问题。

2.5城市空间资源配置

只有不断完善和革新城市规划的布局和方向,才能更加充分、高效地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综合分析城市水环境现状、公共绿地建设标准和城市组团隔离带需要情况后,规划出城市建成区的实际水域面积控制率、绿化率、生态用地保有率,尽最大可能的做到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比如湖泊、森林等。要重点调整城市竖向建设,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场雨水收集系统,作为北京市公园绿地第一个大规模雨水利用工程,是系统规划设计生态资源科学配置的一个成功实践。公园中心包括树阵区、广场铺装区、中轴大道、下沉花园、休闲花园、水系边绿地及非机动车道等区域。实际数据显示,该雨水收集系统年利用雨水量四十万立方米左右,雨洪利用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已经符合预期规定的标准,这也为其他海绵城市的实践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方向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