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2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岑光何

贵阳市河道管理处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2

摘要:城市河流是城市文明的源头,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河流需要承担的责任不再仅仅是供水、排水及运输,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城市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而且由于河流还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实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对生态观念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将生态理念引入河道景观设计中,一方面可以恢复城市河道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打造城市河道的特色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重视生态理念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研究

1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改变河流原有形态造成的生态失衡

河道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变化过程。河道周边生态环境依附于河道形态,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但在河道景观设计中,人为改变河道时常发生,有些河道被人们改得过于笔直,而有些河道则被各种“造型”折磨,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然而,河道变直后,水流速度加快,造成下游河床泥沙淤积;一些被改造成“U”形和“S”形河流会形成浅滩,造成原有河岸被破环,导致许多水生植物消失,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消失,最终打破了自然的平衡。

1.2不良工程措施导致生态破坏.

由于认知上的局限性,故而很多城市单纯为了短期利益来设计河道景观,却未能考虑生态问题。很多景观都盲目采用筑河堤、砌护坡等传统方式来整治河道。这些工程措施虽然效果立竿见影,能快速解决一些表面现象,但却忽视了一些看不见的问题和长久的发展。人为创设的工程湖泊不但使河岸生态系统彻底遭到破坏,同时也使动植物的生态环境遭到改变,不利于城市河道长远的发展,并且很难再恢复到原始的生态自然状态。

1.3模块化设计缺乏创新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建设速度和建设成本已成为许多设计单位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他们在城市河道开发建设中都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在具体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生态等客观条件,而是将其他地区效果较好的河道景观设计直接拿来使用。如此缺乏创新的设计,最终使城市河道利用不充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原有河道的生态调节功能彻底丧失。

2共生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

2.1主客体共生

人与技术、自然的共生关系强调自然是地球的主体,人是客体,人以技术为客体所建造的城市侵入了自然的发展,使自然遭受破坏,这样又影响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因此需要人与技术、自然的共生关系,使城市与自然实现共生,即在城市中增强生态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因此提出了增强生态多样性,实现主体与客体共生的手段。主客体共生的主要方法是将传统的城市河道改造成既具有生态防洪功能,又能提供给人、动植物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场所。

一是按照生态设计原则,在河道内建设植物缓流净化系统,通过建设水生植被群落和水生动物种群,改善河道水质,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构建抗涝植物群落,实现边坡防护和土壤稳定,采用食藻昆虫养殖、微孔曝气等生态技术,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体。其次,可以在河道两侧设置可临时淹没的柔性护岸空间和预留区,与湿地、滩涂设计相结合,也可以在河道和滨水台阶上设置观景台,以应对不同水深的高度。第三,通过现代化、智能化的河道建设,在河道内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河道水位上涨和水资源利用情况、防汛信息,对抗旱信息和水资源信息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实现防汛和水环境预测评价。因此,应加强河流景观的生态多样性,通过建设植物净化系统、柔性护岸空间和河流实时监测系统,实现污染水的自净、储存和利用,形成与水位升降相适应的动态景观和水陆交错区沿岸共生的河流景观。同时可以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和河道中人畜活动情况,进一步完善河道景观主客体共生的实现机制。

2.2时间共生

河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周边各类居民的集会、交流、娱乐、休闲、观光等活动。河道大多位于道路与住宅建筑的交汇处,位于城市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起着过渡作用,被称为灰色空间,如立体交通、社区转角、建筑周边等,容易造成河道空间功能的不足,缺乏足够的功能设施,使周围居民能够开展各种活动。历史与未来的共生从时间的角度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总结人们的历史行为、现代活动和未来空间的模式,并应用于城市灰色空间的功能转换,实现时间共生。时间共生的主要方法是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现有资源,设置时间序列和各种功能空间,结合河道周边不同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设置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生活空间功能,如早上6点老人晨练、学生上学,早上7点至9点上班高峰时段,上午9点至11点休闲散步、幼儿活动等,为满足各种功能需求,我们设置了快走步道、慢行游憩小径、坐席、休闲广场,一个创意舞台、一个亭子、一个画廊、一个临河休息酒店,使河道成为连接居民私人建筑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功能灰色空间。

2.3结构共生

首先,在城市区域规划的前期,要通过宏观调控从全局出发,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控制中心区建设,保护原有生态用地,维护生态环境格局,引导水空间的发展,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形象,激发区域活力。将河道整体规划纳入城市区域规划,有助于改变河道破碎化的现状,使河道景观形成连续的绿色廊道。其次,实地调查河道现状,综合治理现状,结合园林、给排水、生态学、水利规划、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综合考虑河道及周边地区现状,实施了河道疏浚、污水管道截流、水系连通、水景整治、生态恢复等一批工程,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和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的功能。它是一种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系统工程。最后,通过滨水绿地、绿道、公园、湿地等城市绿色廊道将河道连接起来。

2.4文化共生

文化共生强调城市人文历史的传承和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即从时间的角度,突出地域文化的延伸和与子孙后代的联系,营造以地域为基础的整体发展环境,并创造有利于下一代融合发展的条件,使人类能够在现有的文明环境中,体验过去。如何继承和创新文化,如何将文化融入河流景观设计中,是河流设计中城市文化的重要方面。在景观设计中,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人文环境要素(包括宗教人文和传统习俗)和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因此,要挖掘城市的地域特色,采用地方材料作为河流景观设计的元素,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寻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利用历史遗迹等景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结论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有关部门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给予更多的重视。从生态理念来看,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又要遵循生态优先、安全功能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这可以大大提高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具体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操作中,可以遵循合理的设计理念,完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机制,以及加强对城市河道人文景观设计等渠道来完成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工作。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居住区占地面积将不断扩大。只有充分贯彻生态理念,提高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为城市综合实力的加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士杰.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 农业与技术,2018,38(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