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有关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有关问题研究


魏巍 1 王谦 2


银川市气象局 宁夏银川 750002

摘要:我国占地面积辽阔,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经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尤其以气象灾害居多。经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可达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以上,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怎样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优化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制化建设,降低气象灾害问题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当前最需要深入探索的重点问题。本文将详细论述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制度发展和法治化进程具体情况,通过提出现有问题,制定科学应对方案,希望在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同时,实现政府与群众防灾救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

我国地处东半球,地域辽阔,人口资源众多,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此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虽然给我国带来了多元化环境特点,但同样也大大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概率,特别是自然灾害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和法律看似毫无关联,但是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性影响下,二者的联系也将更为深远。在社会关系变化中,法律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社会关系进行科学调整。研究证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复杂性较强,工作任务较为艰巨,而完善的法治体系可以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保障。为此,本文将详细论述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相关问题。

  1. 气象灾害概述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与《气象法》中明确提出,气象灾害主要指的就是暴雨(雪)、大风(沙尘暴)、高温、台风、霜冻、雷电等气候灾害。气象灾害作为灾害的主要组成,通常将其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区域,主要强调的就是各种气候条件和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1]。同时,气象灾害还可以划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所谓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因为天气、环境变化发生的灾害,比如暴雨后出现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再比如因为气候干燥引发的森林火灾等等。

  1. 气象灾害带来的主要影响

拒不完全统计,现代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多达二十余种,比如我们常见的旱灾、台风、暴雨、低温冻害、沙尘暴等等。我国东部地区面靠大海,西部连接高原,经纬度跨越较大,地势起伏明显,并且东西部分别受到东亚季风和西风带影响,在季风环流和西风带环流影响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变化明显[2]。此种特殊地理环境和位置也使得我国气候特点与世界上其他相同经纬度地区对比,气候变化更为明显,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也更高。此种气候特点也意味着每年我国都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是九十年代前的三倍以上,而2015年后,我国自然灾害引发的损失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五倍以上。

  1. 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完善的灾害防御综合体系

基于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综合减灾机构建设力度有限,所以仍然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灾害防御综合体系。特别是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仍然没有根据灾害情况制定科学机制,灾害管理机构的工作仍然属于单一灾种的管理,但是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中早已建立起专门的部门进行工作管理[3]

  1. 重视救灾,缺乏对防御的关注

欧美发达国家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主要以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工作基础,其工作方向更注重防御,因此灾害风险评估也是当前开展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对灾害风险区域的划分和风险评估重视度较低[4]。比如某地区楼宇常年受到雷击,设施设备经常受到影响,使得楼宇中的工作人员每天上班都胆战心惊,很多人在路过该楼宇建筑的时候也是避而远之。通过对该建筑雷击事故的分析发现,该楼宇在选址规划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及时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因此建筑下方的矿石在受到雷击后会发生反映,此种特殊的地理构造,严重影响了楼宇整体安全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还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1. 推进宁夏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的对策建议

  1. 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法治意识

自2015年后,简政放权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推进速度明显提升,因此工作要求也更为严格。仅在2015-2016年一年期间,国务院就下发了多个文件,意在对气象部门防雷法律法规进行改革优化。在国家改革力度不断提升背景下,中国气象局也积极做出了工作调整和改革。在全新社会背景下,修改和优化了相关法律法规,推陈出新,使得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系的建立越发完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一,积极优化《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的法律条文,根据其他法律要求进行地方政策适应性调整,对于落后、过时的文件要及时进行废止或修改[5]。其二,出台地方法规。比如针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条例,构建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评估工作的范围和监督方向进行调整,构建起灾情调查机制,确保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优化发展。

  1.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法规规范与标准体系

除了要构建健全法律法规外,还应该明确法律条规中的工作责任,确保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监督、责任和执行等法律问题得到有效贯彻和发展。在对气象部门工作地位进行提升的过程中,明确事前主体和事后主体责任的差异性。只有正确认识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对气象部门防御工作的主导位置进行明确。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切实加强对部门、单位、企业灾害防御期间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6]。对灾害发生前、发生期间和发生后的影响进行主体评估,保证对这些行为的责任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在健全工作机制影响下,责任主体将得到有效明确,从而推动气象部门责任运行机制的精细化发展,实现权责正确推进和落实。

  1.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实施体系

在气象部门工作中,应该积极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在根本上提升群众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在有效自救的过程中实现互救能力提升。借助网络技术、电视媒体和广播手段进行气象灾害防御、互救、自救知识宣传,确保在人群密集的地区提升宣传力度。在形成全社会共同认知的背景下,有效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发展。

(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治监督和保障体系

在气象灾害风险风险评估工作中要对气象部门的实施主体与监督主体地位进行明确,针对宁夏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罚则,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与关键性进行正确理解。此外,还要在气象灾害防御法与相关条例的制定中,加强对现代化清洁能源等气候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参考国外先进制度,构建起符合我国发展的灾害保险机制与风险转移机制,从而形成层次差异性的分散承保风险体系。在此期间,气象部门也要和保险部门合作尽早制定完善的《重大灾害保险法》,在独立气象灾害保险条款设计过程中实现城市发展的稳定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生存发展期间气象灾害问题的出现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对灾害进行抵御的过程中除了要提升防灾救灾能力,还应该加强法律层面的关注力度,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实现对气象灾害预防过程中的资源合理配置,在有法可依过程中,降低和减少自然灾害问题对群众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徐震宇. 探析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能力和防御水平的措施[J]. 河北农机,2021,35(05):21-22.

[2]田慧,汤光玉,邓战满,刘越屿,刘林. 法治背景下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服务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20,17(15):195-198+203.

[3]. 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2(17):52-59.

[4]田慧,吴岚.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法治化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7,35(10):201-204.

[5]高金阁,张小兵,董雪莹,马海鹏,符琳. 基于法治化视角下气象行政约谈机制的完善[J]. 管理观察,2017,17(10):116-117.

[6]许小峰.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成效与思考[J]. 中国应急管理,2015,24(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