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2
摘要:一些景区建筑、古刹名寺往往建造在高陡峭壁之上,建筑物所临边坡稳定与否,对坡底、坡顶建筑物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某边坡实例阐述设计方案、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进行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边坡;格构梁;锚索;支护桩
0 引言
有自然形成的边坡,有人工回填的边坡。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受地质、环境因素制约,包括岩层倾向、倾角,岩层产状,大气降雨等因素;人工回填土边坡稳定性,受回填土成分,颗粒组成,回填密实度,压实系数,回填高度,坡率等诸多因素制约。在高边坡坡顶或坡底存在建筑物,需采取支挡防护措施,避让一定的安全距离。
以某高边坡治理工程为例,边坡最大高差约37.0m,现状局部为毛石挡墙砌筑支护。场地毛石挡墙局部破损开裂,边坡失稳会对坡顶建筑物及坡底道路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1、场地地质概况
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依岩性可划分为4层:
第①层:回填土(Q42ml)
杂色,以粉粘、碎石为主,分选性差,级配不良。含粉土、煤屑、碎砖、风化岩块等,颗粒不均,稍湿,稍密。均匀性差,堆积时间超过5年,厚度4-5米。
第②层:混合土(Q4)
杂色,以粉粘、碎石为主,含有大量块石。分选性差,级配一般,稍湿~湿,稍密~中密,均匀性较差,厚度2-3米。
第③层:碎石(Q4ol)
绿灰~黄灰色,母岩成分以中风化的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变质岩为主,呈棱角形~次棱角形,分选性差,级配一般,含块石,粒径2-15cm,个别粒径可达40cm。以少量含砂砾的粉质粘土充填,稍湿,稍密~中密,厚度2-5米。
第④层: 铺上组芦嘴头段绢云母石英片岩(Ar)
绿灰~灰色,强风化,裂隙发育,岩样为块状、碎块状,偶有短柱状,破碎。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6.91MPa,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岩层产状120°~135°∠22°~28°,节理裂隙发育,属于外倾边坡。
2、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50米深度范围内未揭露地下水。
3、边坡及挡墙现状
拟建场为冰蚀地貌,场地地形狭长,坡陡沟深,场地有毛石挡墙,水泥砂浆砌筑。坡顶与坡底起伏较大,自北向南高差逐渐增大(挡土墙全貌见图3.1),最大高差37米。挡墙墙面几乎直立,经实地测量,坡度为84°,墙下土坡坡度约35~50°。
图3.1 挡土墙全貌 图3.2 墙面病害
该处挡土墙建于2010年左右,当时施工时,未进行专门的设计,因此设计资料不明,该挡墙高度从基底算起,挡墙高达20米,挡土墙厚度3-5米。为保护已有挡土墙,在挡土墙外堆有碎石、块石与粉土、粉粘组成的混合土。局部未修筑挡土墙,顶部砖墙出现了较严重的裂缝,局部挡土墙墙面受水流冲刷,砌浆脱落,出现缝隙。现状条件下,挡墙为欠稳定状态,且已发现病害(墙面病害见图3.2),建议对坡体进行加固治理。
4、边坡稳定性分析
场地现状为毛石挡墙与人工填土堆填形成,最大高差约为37.0m,挡墙顶部部分地段砖墙沉降开裂严重,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回填区域坡体上植被现为醉汉林,坡面土体流失严重,局部形成冲沟,雨水等极易渗漏进入坡体,对坡体稳定性有很大安全隐患,需要进行坡体加固处理,保证其安全使用。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由于后续要在挡土墙上复建已损毁建筑,复建建筑为砖木结构,对变形较敏感,且建筑物本身对挡土墙又属于增载,而重力式挡土墙通常变形较大,因此建议对该段挡土墙采用格构梁+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
5、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边坡最大高度为37米,边坡上部27米采用锚索格构梁,中间留设16米平台,下部10米采用桩锚支护。
5.1坡体上部采用6排锚索格构梁:
(1)锚索的成孔直径150mm,倾角15°-20°;
(2)锚索竖向间距为3米,水平间距为2.5米,锚索长度20m-35m;
(3)锚索采用(1860)级5股15.2mm钢绞线,OVM锚具。
(4)锚索孔内注浆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采用二次劈裂注浆工艺。
5.2坡体中部留设16米平台,平台下为回填土,因此在平台下需铺设0.5米厚的3:7灰土做垫层,分层压实后,再对地面硬化处理,以免雨水渗入,软化地基。
5.3坡体下部采用桩锚支护,支护桩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为1.0米,间距2.5米,桩长18米-20米,嵌入地面下8米-10米,支护桩间采用200mm厚的混凝土板连接。自上而下设置3排锚索, 锚索的成孔直径150mm,倾角15°-20°,锚索的长度16m-20m。
6、施工中困难与解决方案
6.1原有毛石挡墙1-2米深度存在“井”字形配筋暗梁、暗柱,勘察与设计过程中未能发现,造成施工过程中格构梁间距不能按图施工,需要人工破除1-2米厚毛石挡墙,确定暗梁,暗柱位置,便于锚索避让施工。
6.2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场地内回填大量碎石土,片岩、片麻岩、千枚岩块石,强度高,粒径不均,回填方式为抛填,颗粒均匀性及密实性较差。采用潜孔钻成孔,在试成孔过程中经常出现成孔困难,卡钻,不冒气,不出渣等现象。为此我方更换施工设备,采用SKMG50型锚固钻机,跟管钻进。
6.3若跟管仍不能满足卡钻等要求,采用袖阀注浆地基加固技术,注浆充填密实后使该碎石土固化凝结,便于锚索钻探成孔。具体施工如下:⑴在坡顶采用100型或300型工程地质钻机,钻至预定深度,注浆孔直径100mm,间距为格构梁水平间距,袖阀管可采用直径50mm的塑料管,压力达到5MPa。
⑵采用PVC塑料管作袖阀管,为了方便地进行灌浆,在袖阀管上一般每隔33cm-35cm钻一组4Φ6mm或4Φ8mm的射浆孔,每组孔的纵向长度6cm-10cm,每米袖阀管上一般钻2-3组射浆孔。在每组射浆孔外部都包裹有一层橡胶套,橡胶套长度比每组射浆孔长度略长,以包裹住射浆孔为原则。在把袖阀管放入钻孔时,橡胶套的作用是防止钻孔泥浆或套壳料进入管内,灌浆时橡皮套在压力作用下被浆液冲开,使浆液进入地层,并且可保证按要求分清层次,形成劈裂,而当停止灌浆时,橡胶套又弹回并裹紧袖阀管,防止管外流体进入管内,起到逆止阀门的作业。为防止橡胶套上下错位,须在橡胶套两侧用固定环固定。袖阀管不应有较大的弯曲,内壁必须光滑。袖阀管安装结构如图6.1所示。
图6.1 袖阀注浆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2 灌浆头结构示意图
⑶阀管上的每组射浆孔,即为一个灌浆段,灌浆头由双塞系统止浆塞和灌浆芯组成(如图6.2),每一次灌浆头在袖阀管中上下移动灌浆时,只包含一个灌浆段,亦即灌浆头移动距离与每组射浆孔间距相同。
⑷浆液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粉煤灰混合液,水:水泥:粉煤灰重量比可取1.0:0.5:0.5,平均每延米注浆量约150kg/m。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边坡设计与施工,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边坡设计方案,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逐渐优化设计方案。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例,探讨了边坡方案设计与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设计思路,可为同类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 GB 5008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