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因严重创伤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死亡与否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根据大量输血与否再分为两个亚组。研究大量输血与死亡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OR)。同时分析大量输血组与非大量输血组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大量输血组死亡35例,存活20例,非大量输血组死亡18例,存活37例;非大量输血组相比,大量输血组输血后APTT、PT及TT指标均较高,而Fbg及PLT指标则较低(P<0.05);非大量输血组相比,大量输血组输血后APTT、PT及TT指标均较高,而Fbg及PLT指标则较低(P<0.05。结论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大量输血可能增加其死亡的风险,OR 3.59,95%置信区间(1.66,7.72)。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大量输血治疗,会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且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输血期间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血小板及血浆补充,并密切关注凝血功能障碍情况,避免造成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关键词】大量输血;严重创伤;凝血功能
临床中的创伤患者大多是由于外部暴力而导致,例如高空坠落、车祸以及机械性损伤等,部分存在严重创伤者的情况较为危急,且受伤部位较多、失血量较大,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则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中,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多以输血治疗为主,通过输血以维持使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进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2]。但经近年来的临床实践显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大量输血的方案极易对机体凝血功能存在较大影响,甚至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情况,不利于其病情恢复[3]。因此,本研究经过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大量输血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便输血方案的合理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因严重创伤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死亡与否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男36例,女17例,年龄24-60岁,平均(44.0±5.5)岁,创伤类型:交通事故29例,高空坠落17例,压砸伤6例,其他1例。对照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26-62岁,平均(44.3±5.4)岁,创伤类型:交通事故27例,高空坠落16例,压砸伤8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定义
根据患者在我院的最终治疗效果,结局死亡定为研究组,结局存活为对照组。根据指南建议,将“24小时内输注超过20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小时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ml/(kg.min)”定为大量输血。
1.3观察指标
1.3.1检测并比较输血前及输血24h后两组的凝血指标,分别抽取两组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两组的血小板计数(PLT)。
1.3.2记录并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如感染、酸中毒及休克等。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分析,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 大量输血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经治疗后,大量输血组死亡35例,存活20例,非大量输血组死亡18例,存活37例,具体见表1。
表1 大量输血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大量输血 | 死亡 | 存活 | 合计 |
是 | 35 | 20 | 55 |
否 | 18 | 37 | 55 |
合计 | 53 | 57 | 110 |
卡方检验值10.52,OR值3.59,OR 的95%置信区间(1.66,7.72)。
2.2两亚组凝血指标对比
与非大量输血组相比,大量输血组输血后APTT、PT及TT指标均较高,而Fbg及PLT指标则较低(P<0.05),具体见表2。
表2比较两组凝血指标( )
组别 | 时间 | APTT(s) | PT | TT | Fbg(g/L) | PLT(*109/L) |
大量输血组(n=55) | 输血前 | 34.0±3.9 | 11.6±1.6 | 18.7±2.7 | 3.7±0.6 | 194.1±6.4 |
输血后a | 39.7±7.6 | 15.6±1.5 | 21.7±2.7 | 2.1±0.4 | 129.5±7.2 | |
非大量输血组(n=55) | 输血前 | 33.9±3.8 | 11.7±1.7 | 18.6±2.6 | 3.7±0.6 | 198.5±6.6 |
输血后ab | 34.0±5.1 | 12.5±1.4 | 18.9±2.5 | 3.3±0.5 | 179.8±7.4 |
注:与本组输血腔相比aP<0.05;与对照组输血后相比bP<0.05。
2.3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与非大量输血组相比大量输血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具体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例,%)
组别 | 例数 | 感染 | 酸中毒 | 低温 | 总发生率 |
大量输血组 | 55 | 4(7.3) | 1(1.8) | 4(7.3) | 9(16.4) |
非大量输血组 | 55 | 1(1.8) | 1(1.8) | 0(0.0) | 2(3.6) |
X2 | / | / | / | / | 4.517 |
P | / | / | / | / | <0.05 |
3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大,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经研究表明,机体在大量失血后会致使组织间液向血管内发生转移情况,进而使得血液被稀释,并增加组织损伤以及细菌毒素性情况出现[4]。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目前临床中主要以输血治疗为主,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使得机体血容量得到有效维持,有效避免休克情况出现,减少死亡情况发生[5]。但需注意的是,大量输血极易对机体的凝血因子产生不利影响,并能够降低其活性凝血因子水平,从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出现[6]。经本研究显示:在严重创伤患者中,大量输血可能与不利的临床结局相关。大量输血组输血后APTT、PT及TT指标均较高,而Fbg及PLT指标则较低(P<0.05)。说明,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大量输血治疗,会对机体的凝血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血小板降低,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经过以往的临床研究显示,当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机体体温降低,凝血功能及酶反应明显减退,因此,在对患者实行输血治疗期间应注意做好相关的保温工作[7]。另外,低体温能够加速血栓溶解,使得纤维蛋白凝块以及凝血酶的形成情况减少,由于库存血液中含有一定的枸橼酸盐,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则极易降低机体血液中的酸碱度,进而导致酸中毒情况出现。同时,由于受严重创伤的影响致使机体组织损伤较为严重,从而使得细菌毒素等炎性介质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间接或者直接性的损伤[8]。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期间,应做到严格清创,并及时采用抗生素,避免感染或者失血情况的进一步加重。经本研究显示:大量输血组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说明,采用大量输血治疗能够增加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期间,应通过采取电凝止血、结扎以及抗休克等积极治疗,减少或者避免其不良情况出现,以便促进其术后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大量输血治疗,会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且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从而导致大量输血与不利的临床结局相关。输血期间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血小板及血浆补充,并密切关注凝血功能障碍情况,避免造成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参考文献】
[1]刘建琴.急诊护理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1):1914-1915.
[2]王颖,朱浩,陈金亮,等.改良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3):192-197.
[3]Bocci M G , Nardi G , Veronesi G , et al. Early coagulation support protocol: A valid approach in real-life management of major trauma patients. Results from two Italian centres[J]. Injury, 2019, 50(10):1671-1677.
[4]于桂芬,翁文浩,李汉华,等.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指标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0,26(3):518-522.
[5]林青伟,宋景春,曾庆波,等.严重创伤患者不同时相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特征[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12):1030-1034.
[6]于洪敏,刘凤华,曹荣祎,等.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11):203-206.
[7]芦璐,高阳.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4):352-355.
[8] Difrancesco N R , Gaffney T P , Lashley J L , et al. Hypocalcemia and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s: A Pilot Study in a Level I Trauma Center[J]. Journal of Trauma Nursing, 2019, 26(4):186-192.
作者姓名:林延挺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邮编:350001
籍贯:福建莆田 学历:本科 出生年月:1992年2月
研究方向:急诊外科/创伤外科 现有职称: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