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恩阳区中医医院 邮编 636064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证的范畴。近年来临床研究报道较多。目前多认为消化不良应从肝脾胃论治,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诸症的原因,因此,治宜健脾、疏肝、降胃为基本法则,辨证分型以气滞型为主,虚寒型次之,常用方如半夏泻心汤、四磨汤、枳实消痞丸、四君子汤等。中药作用机理与促进胃肠运动功能、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提高身体整体素质有关。
1 对消化不良的发病因素认知
1.1肝气郁结胃
肠节律功能的紊乱、精神的焦虑和紧张。肝主疏泄:(1)保持情志的舒畅;(2)维护气血的流动;(3)保证消化的健旺。肝失疏泄:(1)精神焦虑,紧张易怒;(2)消化功能朱常;(3)克犯脾胃;(4)胃肠运动紊乱。脾胃久病可累及肝脏,因此要尽早进行治疗。
病机特点: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中焦气滞,胃失和降,出现上腹部疼痛、痞满、嗳气等症。调查结果显示,消化不良患者常有神经质、性格内向、易于焦虑等个性特点,在性格缺陷的基础上,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急慢性威胁性生活事件可作为诱因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心理因素和消化不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多归纳为肝脏和脾胃之间功能的失调。
1.2脾胃虛弱
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胃肠运动迟缓。脾胃居于中焦:(1)主运化--消化系统;(2)主四肢肌肉--运动系统。脾胃生理特点:(1)脾主升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全身;(2)胃主降浊:消化的糟粕排出体外。
病机特点:脾胃虚馁,运化失常,饮食不能消化,升降失司,浊气滞留胃腕,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胃痞,出现上腹部胀满、隐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分为脾胃气(阳)虚和胃阴不足。
2 消化不良的病机
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见的上腹部饱胀,食后加重,疼痛,早饱。厌食,舌苔厚腻,中医多归属于于饮食的停滯和湿浊的阻滞,其形成的原因,多由于饮食的不节,饥饱失调,或因暴饮暴食,反复伤胃,食阻胃肠难化,阻滯气机,升降失常,或有脾胃素弱的基础,不能正常的运化,难以使纳入的食物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和排空,这不仅易导致饮食的停滞,也易酿生湿浊之邪,蕴结于中焦脾胃,使气机的升降失常,痞结不开,表现为痞满之证,这也是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因素和病机的关键。
3 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治疗
3.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胃不和证。上腹部胀满,攻撑作痛,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苔多薄白,脉弦。平素情绪抑郁或易怒。辨识要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处方:柴胡疏肝散,柴胡10g、白芍15g、 香附10g、陈皮10g、 枳壳10g、木香10g、乌药10g、槟榔10g、沉香3g (后下)、甘草3g。常用中成药:四磨饮、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
3.2辛开苦降法
适应:湿浊 (热)痞阻证。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膩或黄膩,脉弦滑。辨识要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胃脘痞满+苔腻。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10g、千姜10、黄苓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常用中成药:肠胃康。
3.3消食导滞法
适应证:饮食积滞证。上腹部胀痛,嗳腐厌食,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辨识要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嗳腐厌食+苔垢腻。处方:保和丸。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 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莱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0g、甘草3g。常用中成药:保和丸、 王氏保赤丸、健胃消食片。
3.4健脾和胃法
适应证:脾胃虚弱证。上腹部隐痛,空腹亦甚,食欲不振,脘胀不适,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辨识要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体质虛弱。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5g、白术10g、 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 (后下)、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鸡内金10g。常用中成药:香砂六君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
3.5益胃养阴法
适应证:胃阴不足证。上腹部隐隐作痛,或有烧灼感,饥而不欲食,嘈杂,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辨识要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舌红无苔或花剥苔。处方:益胃汤。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石斛15g、乌梅6g、生地15g、佛手10g、 绿梅花6g、炒谷芽20g。常用中成药:养胃舒。
总而言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虽有上消化道症状,但经内镜等检查未能找到确切的病因,或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目前仍很不明确,被认为是异源性的,中医药治疗本病是我国有特色的疗法之一,特别是对体质虚弱的患者及有湿浊中阻,舌苔厚腻等临床表现者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当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时,都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