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曹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省菏泽市 274000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种植模式逐渐趋于现代化、精细化,相应地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得到了优化和更新,在增加产值、提升农业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农作物栽培技术不是某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本文主要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旨在为农业种植人员提供明确的参考,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关键要素
自古以来,农业都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除了要推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维护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利益、调动其从业积极性以外,还应大力研究和推广各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同时对其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便使种植人员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不断增加其收入,增强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效性。
一、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及播种期
(一)依据各地降水量、光照条件选择品种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均比较大,所以各地的气候、土壤等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最初的选种环节,相关人员应对当地的降水量、光照条件进行分析,确定适宜的品种,然后认真研究此地常种的农作物类型以及容易遇到的问题,如病虫害、倒伏、干旱干枯等,再据此对种子进行严格地筛选,确保所选农作物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有合适的生长期,且具有较强的抵御灾害的能力,然后再落实播种的任务。通过选种,可以规避一定的问题,促进后续农作物种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应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播种期
不同的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一样,也都有其最佳的种植期,如果提前播种,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因气候不适合而发育迟缓,或是受到病虫害的侵扰,若播种过晚,则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弊端,降低产量的同时影响后一茬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鉴于此,在栽培农作物之前,农业种植人员需根据不同的作物的习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期,如春小麦、甜菜、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能够适应0度以上的低温天气,所以可以在早春时节播种,以此延长它们的生长期,而玉米、花生、棉花等作物的耐寒性不够强,则需在晚春时节播种,避免其因寒冷而发育不良。另外,还有部分农作物需要在夏季播种,如芝麻、晚稻等,此时一般不需要考虑温度等因素,而是要根据这些作物的生长期、成熟时间来倒推合适的播种时间,同时需考虑秋冬季作物的种植需求,综合考虑确定最佳播种时期。当然,秋季和冬季播种大多要关注的是“农作物如何安全过冬”的问题,不能太早种,避免作物提前生长,遭受冻害影响,也不能过晚种,以免作物养分积累不足,无法扛过漫长且寒冷的冬天。可以说,播种时期在农作物栽培技术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基于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完善栽培模式
(一)正确处理农作物的种子
在播种农作物之前,种植人员都会对不用的种子作相应处理,以抑制病虫害发生几率,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一般来讲,处理种子有三种常见方式,第一是晒种,主要是为了降低种子的含水量,提升其后续吸水性能,进而增加出苗率,同时有利于去除种子上的各种病菌,降低虫害可能性,第二种方式为拌种,主要是指将一定比例和剂量的药剂、肥料等和种子拌在一起,从而为其增加养分或避免病虫害滋生,第三种方式为种子包衣,即将不同的药物混合到一起制成包衣剂,然后涂抹在种子表面,以起到预防病虫害、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通过对种子的有效处理,后续的种植过程会更加省心、省时,也能够为农作物产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规划所种农作物的密度
农作物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如何把控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也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比如,在两块面积相同、形状相近的土地中种植玉米,一块根据玉米的习性规划好合理的密度进行种植,另一块的前半部分加大密度,后半部分缩小密度,到作物成熟季节一对比,就会发现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作物的养分、提升种植产量,而密度过大会导致作物缺乏营养,产量降低,密度过小则会浪费空间,影响总产量。为此,新时期的农业种植人员应加强学习,对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进行细致研究,同时对土地的养分、外部种植环境进行分析,然后立足整体构思种植密度,确保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不同作物的种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水分,拥有合理的生长空间,从而顺利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优化田间管理模式,促进作物健康成长
(一)重视中耕技术,提升农作物产量
中耕是栽培农作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实施中耕的主要目的是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让农作物的根与空气的接触面扩大,辅助增强其光合作用的效果,同时可以让更多微生物流入土壤,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而促进其更加快速地生长。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开展中耕工作的时候,也是去除农作物周围杂草的最佳时机,有利于为农作物消除“竞争对手”,避免土壤养分流失,使其更加专注地生长,继而实现增产的目标。除此之外,深度中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旱涝灾情,即雨水过多导致地表积水时,通过深度中耕可以让水渗入地层与土壤相融,保护农作物的根茎,而遭遇旱情时,通过深度中耕能够将地表的干土与深处的湿土进行对调,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从而帮助其缓解干旱,这种人为干预的方法能够调控土壤湿度和温度,使作物处于良好的成长环境中。
(二)重视施肥、病虫害防治管理
施肥和病虫害管理也是构成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主要元素。具体来讲,适时、适量地施肥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让它们突破瓶颈,得以茁壮的生长,但是如果不分时期、不加节制地施肥,则容易损害农作物的根茎,或者是导致土壤板结、降低土壤肥力,这些都会为植物的后续生长埋下隐患,不利于其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因此,种植人员应做好施肥环节的管理和规划工作,根据所种农作物确定需要的肥料类型,并设计施肥时间表,同时要及时考察作物生长情况,对时间表进行调整,然后科学配比、适量施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此外,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针对常见的病虫害提前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方法,从而保证作物质量和产量。
结束语:
总之,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农作物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且需求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就为农业种植人员和机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及空间内种植出高质量、高产量的作物,农业从业人员应着重探究各种新型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同时对其关键因素进行分解、剖析,然后应用于实践,在探索、完善中提升农作物的产值,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梁树生.谈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J].农家参谋,2019(22).
[2]石秀华.有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与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01).
[3]韦清源,陈渊,汤复跃,等.高产大豆新品种桂夏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种子,2020,39(2):2,126-128,131.
[4]师鹏程.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分析[J].南方农机,2017(13).
[5]罗玉鑫.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J].农业与技术,2019,39(1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