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安区中医院 浙江杭州 311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对气滞血瘀腰痛病证候的改善价值。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将100名腰痛病证患者纳入观察对象,患者符合气滞血瘀证候标准,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对患者进行分组,共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两组,前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后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98.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腰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气滞血瘀腰痛病证候患者,利用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消除腰部疼痛,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气滞血瘀;腰痛病证候
腰痛即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病证的临床常见疾病,在中医理论中,腰痛多归纳入气血运行不畅、失濡养引起,主要存在于腰脊部或是脊旁,长期体力劳动人群、长期坐姿不良人群是腰部疼痛的多发人群[1]。本次研究围绕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探讨,纳入50名腰部疼痛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100名气滞血瘀腰痛病证候患者展开,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n=39),予以常规护理,一组命名为观察组(n=39),予以中医护理,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0名,女性30名,年龄最大者59岁,年龄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40.05±3.47)岁,病程最长者50个月,最短者1个月,平均病程(22.96±4.88)个月;
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最大者58岁,年龄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40.10±3.45)岁,病程最长者48个月,最短者1个月,平均病程(22.88±4.92)个月。
1.2方法
常规护理:指导用药治疗,营养支持,避免久坐,适当恢复性锻炼,养成良好的坐卧习惯。
中医护理:(1)中医推拿: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推拿者以掌背置于患者腰部两侧肌肉,推拿位置选取患者患侧臀部向下经大腿后侧至小腿及外侧,然后用拇指按揉背部两侧膀胱径,最后用拇指或肘尖对阿是穴进行重点点压,并结合弹拨,如患者产生酸、麻、胀感觉时则降低力度;(2)中医牵引:指导患者仰卧在牵引床上,行胸部与骨盆对抗牵引法,牵引力量控制在患者体重的25%-50%,每次30min;(3)中医针灸:取患侧腧穴,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有双下肢症状则取双侧腧穴,主穴为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接韩氏电针仪电针治疗仪,采用断续波留针30min,强度不超过患者的最大耐受度。
1.3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2]: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度、基本生理功能基本恢复,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度、基本生理功能有所好转,以上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迹象则为无效。
(2)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完成,疼痛评分分数区间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
表1统计学规则对比
指标 | 统计方法 | 检验方式 | 统计学差异性标准 |
计数资料 | % | x2 | p<0.05 |
计量资料 |
| t |
2结果
2.1护理效果
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98.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见下表2:
表2 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n=50) | 35(70.00%) | 14(28.00%) | 1(2.00%) | 98.00%(49/50) |
对照组(n=50) | 30(60.00%) | 12(24.00%) | 8(16.00%) | 84.00%(42/50) |
x2值 | / | / | / | 5.9829 |
p值 | / | / | / | 0.0144 |
2.2疼痛改善效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腰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下表3:
表3疼痛改善效果情况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值 | p值 |
观察组(n=50) | 6.84±1.33 | 1.28±0.44 | 28.0643 | 0.0000 |
对照组(n=50) | 6.82±1.41 | 3.30±1.01 | 14.3507 | 0.0000 |
T值 | 0.0729 | 12.9652 | / | / |
p值 | 0.9420 | 0.0000 | / | / |
3讨论
本次研究针对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实施了中医护理干预,其中推拿在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肌肉痛点时,能够给予患者一定的机械刺激,有效降低肌肉痉挛、提高疼痛阙值,并且通过推拿产生的机械性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对血管痉挛起到缓解作用,推拿还可对脊柱的顺应性进行调整,矫正小关节紊乱,恢复脊柱内平衡[3];针灸可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起到镇痛效果,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促进炎症吸收,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对伤害性信息传缓解肌痉挛起到抑制作用,并且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调节炎症过程[4]。
综上,针对气滞血瘀腰痛病证候患者,利用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消除腰部疼痛,临床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林小妹,陈小英,蓝云,等.中医康复护理在气滞血瘀型腰痛病急性期的疗效评价[J].中国校医,2020,34(1):封2-封3,57.
[2]潘新美.灸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配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人的护理体会[J].智慧健康,2018,4(35):107-108.
[3]谢欣欣,王琴,江文雅,等.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中药湿热敷在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20):2616-2617.
[4]郑喜,任永新,王丽娜.温针灸联合手法推拿对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症状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9,40(12):1705-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