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昀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东省 广州市 510631
摘要:艺术节、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现自我的艺术实践平台,这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呈现与检验。作为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门必修课,节目编排涉及选曲、构思、排演、舞美等方面,考验音乐教师的创造力、教学能力和耐心、细心。本文立足笔者的排演实践,从“扎根”、“创新”、“育人”三个角度对节目编排的要点进行归纳与总结,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参演节目之时有所收获,以期呈现表有形式、里有内容的节目。
关键词:音乐教育;节目编排;文艺汇演
提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课堂教学。其实,每逢学校举办文艺活动,身兼多职的音乐教师还需承担起另一份重要任务——节目设计与编排。作为支教生活的最后一项任务,前锋小学元旦文艺汇演为笔者的支教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笔者想做一个有“余音”的节目,做一个对学生的审美感知、音乐知识技能习得产生深远影响的节目。
扎根——基于特色,结合实际
笔者首要面对的问题是节目选曲及形式确定。“什么作品适合学生?”“什么样的节目效果能展现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何为适合,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便是适合。笔者从实际出发,了解学校特色,利用好“粤语童谣进校园”的文化特色,结合六年级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综合考虑下笔者决定节目为脍炙人口的粤语童谣——《落雨大》二声部合唱。
前期的节目构想并非时时顺意,合唱的规模和伴奏形式同样受到了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舞台较小,意味着不能整个年级的同学们一同上台;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乐课室,全校唯一一架钢琴由于缺少保养无法演奏。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此降低节目质量,应依据实际,寻找更佳实施方案:教师从报名参加演出的同学中挑选出歌唱能力较好的孩子后,其他同学归为打击乐组或表演组;笔者用电子音乐制作伴奏音频,录制钢琴伴奏,加上鼓点、风铃等音色,解决了伴奏问题,又富化了音响层次。笔者从中收获了一些感悟:音乐教师的工作内容不仅在课堂教学,还有像社团管理、活动策划等专业无关领域。我们要敢于接触与承担我们不曾熟悉的事,也是为未来更好的自己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创新——立足音乐,融合创新
《落雨大》是一首经典的广府童谣,歌曲生动活泼,富有童趣,传唱度高。虽然《落雨大》是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的合唱表演中热门曲目之一,我们有足够的节目构思素材可以借鉴与学习,但是我们还要突破现有成果,呈现独创性。
基于小学生个性活泼的特点,节目表现形式采用综合性表演。而综合性表演节目考验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与编创能力,所有设计和巧思皆立足音乐本体,做到有据可依,有源可循。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文化背景等,提取出适合学生表现的部分要素作为抓手来创造相应活动,融合以下元素:
体态律动:达尔克罗兹强调,人体应该是一个能理解和解释音乐的一种“乐器”,音乐教育需要以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我们需选择作品中能体现律动感的某一节奏组合作为素材,以自然、美感为原则设计动作,如跺脚、击掌、捻指等身体语言。引导学生边唱边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肢体协调能力和反应力。
内容改编:《落雨大》合唱作品篇幅小,如果只是对主题重复来进行拓展会显得单调乏味。如何丰富作品,使其变化发展有起伏,考验的是教师的音乐编创能力。笔者借鉴洪剑华老师的合唱改编版,将作品拓展到三段体结构,即“A-B-A”,在B段以改变拍子的方式进行主题变奏,富有律动感而又舒缓的三拍子使B段与前后主题形象产生鲜明对比,作品层次更丰富。
打击乐演奏:律动感较强的作品配以非洲鼓、铃鼓、沙蛋等小乐器,可丰富作品的音响层次,也为部分渴望上台但歌唱水平不足的同学们提供更多机会。此外,节目所运用的打击乐器还不乏学生们的自制乐器,如用塑料瓶装绿豆做简易沙锤等。通过亲手制作乐器,展现生活处处有音乐。经过合理地布局编排,将几个环节串联,唱、动、奏、演等表现元素得到充分融合,创造出成独具特色又有趣的节目。
育人——生活即教育,能力即目标
排练是节目从构思到完整呈现的实践阶段。“如何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享受”是音乐教育界的永久话题。多数音乐课堂缺乏吸引力正是因为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需践行“美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节目设计应立足学生的能力需要,增强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做“接地气”的音乐课堂。
为了塑造意境,节目开始处学生们通过变化击掌音色和音量来模拟雨声,在相互聆听和配合下呈现了“雨势”加大的声场。经过此环节,学生们尝试用耳朵捕捉来自美好世界的音响,用声势或更多样的方式去模仿它、表现它,为节目增添了不少趣味。师生共同设计环节,价值就在于学生们的感受力、专注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一定培养,激发了他们探寻和喜欢美好大自然的情感,这些都是音乐审美、音乐学习路上不可或缺的能力素养。
如上文所说的教学实际,音乐课堂和排练场上的教师教学反差鲜明,鲜少老师能够如日常教学般有设计、有标准地排练,能够顾及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和学习体验。但笔者认为,排练也是课堂,它需要深刻的育人作用,需要明确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创设有交互、有目标的教学环节,脚踏实地去传授音乐知识与能力,从而打破排练中师生单一的互动方式。在本次排练中,由于识读乐谱能力弱和方言习惯,部分同学歌唱时的音准飘忽不定,会随着歌词语调出现滑音问题;二声部识谱找不到音。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折射出了学生的音乐能力现状:音级高低关系的感知和表现不够熟练,正确的歌唱习惯尚未养成。于是,在每次排练前笔者增加了柯尔文手势练习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手势所展示的乐汇片段准确唱出音高及唱名,以巩固音高概念和音级关系;多次练习后,学生带上柯达伊手势用慢速唱谱,要求做到咬字清晰、音准保持和气息支撑。二声部卡农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让两个声部的同学分开站在课室两边以回声对唱的形式在稳定拍下进行互动,并提醒同学们要倾听、配合彼此的一呼一应,在同学们声声对唱中逐步完成作品二声部卡农部分,并待其体验完毕后引入卡农等基础音乐知识。如此交互,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实现从单声部自然过渡到二声部卡农学习,学生在过程中收获了音乐知识、激发了音乐能力,这才是音乐教育巨大且永恒的价值。
在排练次数、排练场地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节目由零到一,既要高效,又要质量,这对于一个缺乏排演经验的新手教师来说极具挑战性的。但从这段经历中,笔者收获了不少关于节目编排和教学上的经验和心得。节目从构思到呈现,教师需注意的要点有:
以学生的音乐学习为本,教师应换位思考,内容的构思与编排应贴合学生的生活、思想,选取符合学生喜好的素材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做到节目的表里合一。
不要低估学生的创意。一方面,音乐课堂是个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地方,作为每一个体,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有对音乐的理解,有时会比教师自身来的更加深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
舞台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应给学生留一些创作空间,在师生双方给思想碰撞下共同探索、完成独一无二的节目,这样才能让学生给获得成就感与自信。最后,节目编创灵感来源于日常素材积累,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关注优秀节目展演的视频,积累好的舞台素材并变通。支教活动虽已结束,但音过留声,这场教学相长的旅程带给师生双方的影响尚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