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语言虽然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活泼,吸引人,可是,它精确、凝练,有很强的概括力,具有独特的美感,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本阅读能力深刻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文本阅读 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是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和加工过程,比如填空题、应用题、列图表、数据分析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符号以及一些语言词汇等部分构成。随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方法,比如对于低年级段学生的数学阅读萌芽、中年级段的数学文本阅读的认识、高年级段的数学文本阅读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加强学生数学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读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来提高数学文本阅读能力呢?如何更好的通过阅读文本来帮助我们思维的发展,帮助我们对于数学了解更加透彻。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一、认识小学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读书——读书,就是要读,无论是哪一个科目都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阅读对于理解、掌握知识极为重要,数学也同样需要阅读,并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语言抽象,逻辑性强,除了我们要有坚韧与刻苦的精神外,还得注重数学阅读的方法,反复读、读反复,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的每一门科目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组长时间、反复进行修改得来的,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得来的,是众人智慧的结晶,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严谨而严格的制定的,应该说都已经浓缩成了精华,符合我们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值得我们反复应用实践的。往往我们现在孩子的数学成绩不佳,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数学成绩一落千丈,除了自己是否努力的因素,很大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阅读文本、分析题意的能力,导致效率低下,越来越没信心。所以,培养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清小学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过程性
数学教材是由文字、符号、运算顺序、数字等组成,不是单一的文字理解,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要求。在小学整个阶段一共六年,小学数学文本一直贯穿其中,各册教槽都是由数学语言、词语以符号等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层次。
1.正确理解重点词汇和符号之间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数学解决问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贴近生活,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有的放矢的去指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也可以根据生活和身边实际情况来把握正确理解问题。
2.正确解决词汇和数学符号之间相互联系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般用词汇表示概念,用符号来表示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两者之间是需要相互贯通的。比如在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中,就很明显的出现了小学阶段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通过文本阅读进行理解和转化,在这个基础上解决这类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再比如在四则运算中,出现了加、减、乘、除、小括号等运算符号,我们在进行这部分文本阅读的时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理清运算的优先级,从而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3.正确正视词汇和数学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 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通过这样的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最终才能解决它。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某些词汇语言,不理解符号的应用,常常造成某些信息的错误缺失,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数学文本的阅读,来解决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规划小学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形成性
1.课前阅读,积累铺垫
课前阅读教材是一种习惯,课前预习是对于知识的预知,是一种很有必要的学习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了解知识,做好准备工作,数学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前后连续的。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前对于阅读教材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是有准备的,心理也是可以放松下来,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阅读就可以了解,我想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地听课,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得重要的,可以在书上用红笔画出来,不明白的用问号等其它符号进行表示。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从而让学生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我能读”、“我会读”。 课用这样的方法循序渐进,养成阅读习惯,就可以在以后自学的过程中独立解决文本上的问题。
课中阅读,强基固本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翻开课本,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精心阅读。往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会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进行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重要前提,只有读懂了题目,才能将题目解答出来,最后再回顾与反思,进行延伸举一反三,所以阅读教材,理解题意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重要前提。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文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在新授内容结束后,也应该要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要求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理清新课内容的知识,适当进行拓展个发散,通过这种文本阅读能力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加深感知,体验数学,增强数感,从而减轻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
比如在教学低年级数字里“0”的读法时,“0”在什么位置要读出来,什么位置不要读出来,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内容是必须要掌握的,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测试和衡量。相信学生通过多读,理清“0”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读法,就能完全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管是哪一个年级,可以先让同学们把题读通顺,然后圈出题目中的要求有几个,再带着这样的理解读,最后再下笔完成练习。这样一来,出错的机率就小多了,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也是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后阅读,深化拓展
温故而知新,课后阅读是对于知识的再加工,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课后阅读是很有必要的。给他们一些课后任务,对当天所教学的内容有一个再认识,再巩固的过程,有一个回溯的过程。对于一些思维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同样的课后进行阅读有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深化,可以让他们更有发展的空间,让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有利于各种孩子们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文本阅读习惯,要把数学文本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把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的本领。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 阅读阅数学,越读越数学。
参考文献:
[1]周慧瑞.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应关注的三个问题[J].教师,2015
[2]刘太平.数学阅读助力解决问题[J].小学教学研究,2012
[3] 赵丽君.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J] .数学大世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