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 云南 蒙自
摘要: 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如何让我国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目前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借鉴国外优秀教育体系,初步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国特色;教育理念;实践路径
202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用四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他说:“我们教育的孩子应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发展潮流需要的有用人才。”1事实上,教育之梦是每个中国人民的幸福之梦,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实现中国之梦,必先实现强国之梦,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同经济、文化、科技共进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本文试图分析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体系,初探适合中国现状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路径。
一、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关注我国教育改革问题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体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矛盾性、教育观念的落后性、教育的分数论和“功利化”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一)现阶段中国的教育仍存在矛盾性。
目前我国人民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缓解,然而人民的压力依然很大。一方面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教育;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一是区域配置的不均衡,二是同一地区不同领域配置的不均衡3。导致现阶段的教育无法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缺乏新思维。
尽管中国已经远离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百年之久,但是如今大大小小的选拔考试如同科举制度的沿袭。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封闭陈旧,被局限于科举制固有的思维模式,选拔方式除应试考试以外缺少创新性。其次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采取“注入式”教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一味的知识传输和简单乏味的语词陈述使得老师成为知识传输的机器,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三)中国的教育“唯分数论”现象严重。
通过高考的关卡是中国教育的最直接的目标。当学生面对相同的问卷,知识就变成了有正误答案的死东西,变成了最后试卷上红笔写下的分数,最后的成绩就成了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标准。这种用一个尺度、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的现象,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社会发展。一个人的能力也许是无限的,但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下能发挥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一个因高考失利而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学生,是否会在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时无所适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是极为普遍的。综上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
(四)教育逐渐“功利化”,违背教育初衷。
近些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是教育却显得“功利化”。由于过多注重考试分数,注重考试技巧,教书育人变成为了名利金钱而开展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初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开辟一方面带来了很多的优质学校,但另一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无形中为争夺生源形成了竞争。本来,教育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思维素养的培养。然而,更多的学校更注重短期内的合格率、升学率等判断指标,通过数字指标吸引更多学生家长的注意。也有老师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培训,那些补习班美其名曰“自愿参加”,但实际上是每个孩子都必须交钱参加的,如果不参加,就可能招来老师的歧视,成为成绩不好的新借口。教育一定要去“功利化”,回归培养人的初心,回到教育开始的地方,看看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只有全国教育都发展好了,才能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打好基石。
综上可见,中国在教育体系的完善方面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当从学生角度出发时,就会发现即使是中国这样从上到下重视教育的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也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二、国外优秀教育体系列举
目前世界上不乏一些教育体系相对先进的国家,如新加坡、日报、德国等。新加坡在普及国民教育的同时注重精英教育;日本更加强调遵循尊卑秩序和集体主义精神;德国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能力和兴趣来获得一个良好的教育。相比起国内的国民教育体系,无论是位于亚洲的新加坡和日本还是位于欧洲的德国,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经验都有值得参考学习的地方。
(一)新加坡。新加坡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其教育制度是对英国教育体系的继承与发展。但另一方面新加坡在普及普通的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精英教育,不仅在教学质量上精益求精,更在学生品格和价值观上着力培养。
4新加坡政府的理念是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旨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特长,实现他们所有的潜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得于社会、回报社会”。通过教育,建立起“以法为体、以德为基,法儒兼用、治世固国”的社会。
(二)日本。日本注重素质教育及主流价值观的灌输。首先,学校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在日常中灌输了日本民族团结、集体主义精神的理念。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及感恩之心。然后,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三)德国。德国现行教育体系融入了原东德的部分教育特点,试图使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获得相对应的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具有独到之处。5第一,再富也要穷孩子。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第二,不给孩子现成的财富。德国人认为,如果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就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第三,根深蒂固的规则意识。德国人深信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第四,培养品德靠耳濡目染。德国人坚信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第五,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实践经验,吸收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创设适合国情的教育体系。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从如下方面努力。
首先,应深刻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有利于明确目标,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某些领域进行改革创新。
然后,聚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学生潜能。孙春兰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6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是人才库的拓展培养,更重要的是养成社会文明风尚,具备科学知识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在校的青少年,还包括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书本知识,更包括人类文明与道德教化的传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仅是课程与课堂,更包括各创新式发展教育。借鉴新加坡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能动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基础上,更大限度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潜质。
其次,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总体是有限的,优秀的教育资源更是有限的,当这些资源进入了资本运作的领域,就要严格办好每所学校,不断完善教育科研体系,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再次,加强课程教材基础体系的建设,提高师资培训力度。我们比较重视学校教育,但是忽视了社会基础教育的建设,导致我国教育体系出现 “短板效应”,正是因为这块短板既导致社会文明素养的缺乏与科学素质的薄弱,也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需要各高校努力提高对师资的培训,拓展课程教材内容,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协调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到底,即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重师德师风的教师,将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淡化论文收录数、奖项数等数量指标。7将综合测评纳入考试内容,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实践能力,从制度设计上既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实现个性化发展。
此外,应转变教育管理体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有更高期望,对分享多样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了更强烈的期待。要扭转陈旧的观念,推动教育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哪里缺物资哪里缺人力,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管理系统要坚持依靠人民办好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更好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公平,杜绝“功利化”教育,获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机会,获得实现中国教育梦的机会。
最后,抓好素质及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借鉴日本及德国的经验,抓好素质教育及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要把学前教育纳入重点发展部分,向德国学习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灌输吃苦耐劳的精神,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打好坚实基础。
教育体系要把教育改革作为鲜明导向,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中国问题、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中国的立场和现状出发进行革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教育事业,是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教育是贯穿人一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要探索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就要建设好终身教育体系,就要建设好针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建立的教育服务系统。
总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盘大棋。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将教育事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无论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注重提高教育的质量,从高质量教育体系入手,激发中华民族的教育创造力,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再生、扩大的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立足全局,着眼未来,既有战略上的全局部署,又明确了战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是战术,战略和战术是一个互相协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谱写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教育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