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乐山 614000
教育供需矛盾导致人才资源浪费,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中,会计专业的供需矛盾最为严重。因此,本文以会计专业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调整和优化高校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可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课程改革、学分制度改革、教师队伍改革、校企合作是推动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育 需求 供给侧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应的人才供需关系也发生了较为深刻变化。产业的调整升级迫切需要更有能力、更优质的实践型人才。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送的源头,必须紧跟市场步伐,对自身进行调整,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以此改变供需不对等,以及人才资源浪费的情况。
“教育供给侧”和“教育需求侧”的概念是从经济学概念衍生得出的,两者对应存在。“教育供给侧”是指各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教育需求侧”是指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需求与供给的错位是指需求大于供给,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同时出现,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供给又过剩。教育需求侧受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科技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调整起来复杂且缓慢。但是,教育供给侧的改革较为容易。
因此,教育供给侧是改革突破口。通过调整和优化高校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可有效解决供需矛盾。[1]刘艳、孟威等认为实践教育体系能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2]王悦认为将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入经管类专业教育是及时又恰当的。[3]林杨、黎元生等人提出实践教学是做好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78年,这个阶段新中国刚成立,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并不旺盛;第二阶段为1979年至2000年,这个时期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制度。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个体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开始增加。第三个阶段为2001年到2009年,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成了世界工厂,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暴增。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从2010年开始,普通会计人才出现饱和,并且饱和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至2019年,我国会计从业者数量高达2000万人,然而财务岗位不到1400万。但是,根据CCTV报道,我国高端财务人才缺口却高达300万。
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快速崛起影响了多个行业,会计行业首当其冲。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采用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部分央企、国企和一些民营大型企业采用财务共享系统,小型企业多采用财务外包的形式。从图1可知,市场对普通会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状态,出现拐点的原因是科技的高速发展,财务机器人和财务共享系统吞掉了普通的会计工作,对应的供给却在一直增加,每年有大量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流向市场,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从图2可知,高端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一直呈现增长的状态,但是供给速度较慢,导致需求远超供给。
P P D
S
S
Q Q
图1:普通会计人员市场供需关系 图2:高端会计人才市场供需关系
目前,作为供给侧一方的高校在实践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审视。
课程内容老旧,缺乏实践课程。目前部分高校依然沿用的是多年前的课程设置,甚至还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对珠算和点钞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外,高校课程设置多为理论课程,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该忙的人没有忙起来,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提升非常有限。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缺乏思考,也丧失了动手能力。
刚性学分制度。学校安排制定学生在校所有课程,学分多来源于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学生没有选择权,缺乏课外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刚性学分制度就像标准化流程,生产的学生也是标准化的。这种学分制度下,极少有学生做到自我突破。
缺乏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实践教育教师队伍的缺乏是高校实践教育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实践教育似乎是高校的垃圾桶,谁都可以做,谁都可以不做。这直接导致了实践教育无法体系化,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经验,在项目和比赛的一开始就被挫败。
校企合作缺乏。部分学校虽然与企业签约,但进入签约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较少。校企合作的缺乏也导致学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工作脱离实际。产学分离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无法适应社会。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内容改革,摒弃珠算类课程,增加财务分析以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相关课程,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课程形式改革,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如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可安排会计电算化、财务共享系统实操,纳税申报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制作财务机器人。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作用。
学分制度改革。制度的正确导向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可对学分制度进行改革。目前,高校的学分制度为刚性制度。学分制度改革要求学分制度部分柔性化,逐步释放部分选修课学分,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相关类项目、比赛或者发表专业内相关文章获得学分,以此促进学生实践,激发其潜能,也使课堂更好延伸。
教师队伍改革。队伍建设是制度实施的关键,无论多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完成。如图3所示,为了配合课程和学分制度的改革,学校应该组建实践教育教师队伍,作为前两项改革的保障,以更加系统和专业的手段推行实践教育。
校企合作。实践不应该只存在校内,校内实践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限。如图3所示,小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更进一步措施。
校企合作建立的好处有三:一是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身的进一步提升;二是有效解决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出现的不适应及断层的问题;三是老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进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将了解到的社会最新的动态信息反馈到课堂上,一方面增加学生队校外实践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解决产学脱离的现状。
课程改革
学分改革
校企合作
图3:改革措施逻辑关系图
在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错位的情况下,供给侧进行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应当从课程改革和学分制度改革入手,以教师队伍改革措施为保障,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从而推动高校实践教学,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学生,满足市场需求,从供给侧改善供需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 金保华,刘晓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6(06):17-23.
2] 刘艳,孟威,孟令军,姜丹,孟庆繁,滕利荣,逯家辉.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1):166-168.
3] 王悦.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亚太教育,2016(14):278-279.
4] 林杨,黎元生,王季潇.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运行[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4):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