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510120
摘要: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如今愈演愈烈,需要提高对这方面对重视度与关注度。本文通过综合研究指出内外部因素会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内部因素如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等,外部因素包括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手机特点等。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旨在对此类现象进行有效规避。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应对对策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手机这种通讯工具开始具备上网、游戏等娱乐功能。麦可思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的手机持有率在99%以上,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在5小时以上。需要高度关注手机成瘾现象。本文对手机成瘾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梳理,在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了问题解决对策。
成瘾的内涵涉及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行为成瘾指的是患者在清晰的认知到行为危害性的基础上无法有效的进行自主控制。不同专家学者针对手机成瘾给出了不同的阐释。Jiang和Bai认为手机成瘾的两大判断标准:第一,手机使用时长超出上限;第二,手机使用对使用者身心以及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周喜华指出手机成瘾指的是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出现身心的不适反应。
大学生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充满了理想与抱负。但是大学生也会因为学习、生活等陷入迷茫与孤独。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非常渴望获得亲密感,想要摆脱孤独感。大学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网络社交排遣孤独感。手机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和虚拟社团,帮助大学生排遣不良情绪,进而增强大学生对手机对依赖性。另外大学主要是自主性学习,陡然增加的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会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补偿性娱乐放松的心里,逐渐手机成瘾。
不同人格特质有着不同的社交模式,不同人格特质感受到的社会关系的亲密感是不同的。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的五个维度分别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不同人格维度有着不同的手机成瘾度。譬如:与手机成瘾是正相关关系的是神经质和开放性;与手机成瘾是负相关关系的是责任心;可以对手机成瘾进行正向预测的是感觉寻求、冲动性、高冒险人格等。研究发现外倾性和神经质的个体出现手机成瘾现象的可能性更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健康人员需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人格特质进行不同方法措施的采取。
手机的便捷性与多功能性使得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开始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娱乐、社交、游戏以及资讯等。手机等多功能性使得学生可以用手机的虚拟世界替代现实活动,最终出现手机过度使用的情况。手机App通过算法对用户喜好进行评估,不断向用户进行内容的针对性推动,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推动增加了大学生的手机使用,使得大学生在需求满足的同时获得愉悦感,出现手机成瘾行为。智能手机的便捷性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的性格以及人际交往等产生影响。当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时,大学生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增加手机成瘾现象的发生。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父母经常争吵等都会增加大学生手机成瘾概率。父母经常争吵,孩子会通过沉迷手机逃避负面情绪。大学生手机成瘾者一般与父母联系不是很多,亲子关系整体不是很好。父母要与孩子之间进行良性沟通,通过融洽的亲子关系降低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性,规避手机成瘾现象的出现。
大学生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需要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增加了手机成瘾的可能性。大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手机成瘾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性。一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倾向于从手机游戏中获得尊重与满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着较差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出现手机成瘾行为。另外有着较差人际关系也会增加手机成瘾风险。
大学生的一大重点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为人处世。大学学习主要包括理论学习与知识实践两方面。大学生在理论学习时需要改变学习恶习,不能玩手机。要全身心投入到科目学习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手机娱乐只能带来短期的欢愉,学习才能获得自我进步与成长。
大学生可能由于内向或者想要摆脱孤独感会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手机娱乐或者虚拟社交当中。虚拟社交关系是完全陌生的网络好友,由于有着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很难彼此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人际关系在网络成瘾和消极情绪中起中介作用。大学生要勇敢的走出了,结交显示好友,通过建立现实友谊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部分大学生由于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控,疯狂沉迷于网络世界。大学生需要做好自我管控,要学会对自己对行为负责,对自己对未来负责。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把自律解释为“认为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时间才是有价值的。提高大学生自律性可以对手机成瘾现象进行有效改善,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约束,实现自我提升,展现个人价值。
大学生的成长与生活与家庭环境是离不开的。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增加子女出现手机成瘾的概率。父母不能一味的认为手机成瘾是孩子贪玩导致的。家长在提高重视度的同时不能采取过于悲观的措施。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帮助孩子从源头进行原因分析。父母要加强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教育合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父母需要在孩子放假期间树立好榜样。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或者一同读书,有效改善手机成瘾现象。
家长在日常过于偏爱孩子或者给到孩子过多的否认拒绝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手机成瘾的现象。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出现了过分宠溺的情况,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有着较强的个人意识,很难合群,自私自利,无法很好的进行社会关系的维护,最终将兴趣转移向手机。部分家长由于对孩子有着较大的期待,通过谩骂等方式鞭挞孩子进步,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丧失自尊心,出现自卑心理。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否认会使得孩子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认可、肯定与慰藉。父母要不断审视自身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进行良性互动,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推动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针对喜欢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做好交流与引导工作,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难,制定和采取可行方案。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重心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在学校为学生营造乐观奋发的氛围,帮助学生消除孤独感,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自我效能感,彻底摆脱手机成瘾行为。
学校可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脱敏治疗法可用于治疗手机成瘾症,通过任务加强的形式帮助大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减少大学生脱离手机的焦虑感。需要针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成瘾程度等给到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如轻度成瘾的学生进行注意力引导与转移;中度成瘾或重度成瘾的学生实施系统脱敏操作,帮助大学生减缓不使用手机时的焦虑。
学校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专业知识学习当中,对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行积极抵御。学校可以顺应时代变化,建立新媒体平台,培养学生线上自学的良好习惯。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线下兴趣活动,如摄影比赛、话剧表演等,多方位满足大学生的可以活动需求。学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开展知识技能大赛,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学习进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信心和专业认可。学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培训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开展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逐步摆脱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如今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不断增加,需要提高重视度与关注度。多方面因素会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发生。需要家长、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努力,有效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大学生要合理看待手机,将手机作为为自身服务的智能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手机。
[1]刘霞,叶存春,吴梅.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15):26-28.
[2]张婷婷.智能经济时代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1(20):189-190.
[3]徐逸斐,高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改善策略分析[J].决策探索(下),2021(06):55-56.
[4]田春艳,姜彤,于鑫晶,张衷平.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75-86.
[5]井立沛,李振兴,程显新.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手机使用的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6):1-6.
[6]陈亦萱,郑楚萍,陈法江,陈志康.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1(17):140-141+153.
[7]陈红.阅读疗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03):22-25.
[8]凌瑛,唐文清.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异质性: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