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市, 102600
【摘要】校园欺凌恶性事件的发生,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了了不良影响,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这种社会问题,一方面要在平时明确法规、提高重视、做好防范,潜移默化的“诱善”,另一方面也要在事件发生后正确处理,将正面效应发挥到最大,将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
【关键词】:校园欺凌,霸凌,育人,诱善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 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为学生灌输知识营养的任务,更承载着树立学生良好心理和优秀品格的重任。然而在近年,随着少年儿童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和互联网时代事件的易散发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其中有些事件的严重程度令人发指。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这里我们要关注“蓄意或恶意”,即并非有不可调和的具体矛盾必须通过暴力方式解决。
关于校园欺凌的成因,如上文所言,在当今时代,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及电视电影等多种渠道,可以接触到或多或少的含有冲突和暴力的画面,并受到觉知或者并不觉知的影响。另一方面,沉重的课业负担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升学压力带来部分学生逃避及寻求快感的心理。第三方面,在多年的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时,人本身的优良品质难以避免的被忽略了。
也有学者认为,校园欺凌也与部分教师或父母自身的暴力行为相关,认为学生在喜欢使用体罚手段的教师身上或者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长身上学到了用暴力去解决问题。而学校和老师在面对一些暴力行为时的不作为,也更加助长了暴力施与者的气焰和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2】
我们可以直接想到的是,校园欺凌会对暴力接收者带来身心伤害,甚至是巨大的人生创伤。但除此之外,校园欺凌事件对校园、对社会、甚至是施暴者自身都会造成伤害。对校园,校园欺凌污损了校园环境,给众多学生带来可怖的心念,也给部分学生带来可效仿的契机;对社会,校园欺凌给为人父母者带来忧虑,事件之后的不当处理更直接引发愤怒及社会谴责,也增添了家庭对学校的不信任;对施暴者自身,他/她或许获得了暂时的发泄,但只要具有基本的良知,那事情过后余下的将是多年的不可遗忘和愧疚的折磨。
但即便有如此危害,目前校园欺凌应该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从相关的文献数量上可见一斑。比如,在《中国教育研究》,《中国教师》,《中国教育周刊》这些国家级教育类期刊当中搜索“校园霸凌”或者“校园欺凌”,在多年的众多文章当中,竟然只能找到一篇,时间还已经是近两年半以前。相对于此类事件的危害和引发的社会热度,相关从业人员的关注和思考却并未匹配。
在提出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两个例子。一个被认为情节较轻,具体为2016年12月,北京中关村二小某男生被两名男同学堵在厕所,用沾染尿渍和污渍的厕所纸篓扣在头上【3】。另外一个让人悲愤,是在2015年5月,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14岁女孩,被几个同一初中女孩及几个社会女子扒衣殴打,且被拍下裸体被殴视频发到网上传播进一步羞辱【4】。
所以——怎么办?!
教育部在2017年11月22日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5】,北京市在今年上半年提出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6】,广东省在上个月出台出台治理校园欺凌方案【7】,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更多。
可以看出,国家和教育界已经在积极想办法应对,但如果从更系统更根本的思路出发,我们能做的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多。
一.在平时。
首先,青少年犯罪和冲突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建立并合理化,这一点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做法,借鉴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的做法,完善我们的相关法规。比如,在美国有专门的反凌霸法,其中的一些条款,比如认定围观也是犯罪,“帮凶”可与杀人者同罪【8】;认定犯罪者未成年也要承担刑事责任【8】;认定霸凌不止于行动,言语威胁也可归为霸凌【8】;严密保护受害人的相关条款【8】,以及巨额经济赔偿【8】以儆效尤,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应当使学校或者教育部门成为认定责任的权威,或者相关法规容模糊不清以及容忍度过高,以至于不能合理处理肇事方。
第二,在学校及家庭教育的日常,就应该注重“诱善”。一个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也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善”的教育极其重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和文明传统,应当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常规教育,这样既可以保持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在其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中华文化中的“孝”、“礼”、“仁”、“善”等美德一代一代灌输。关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王海波老师在他的文章《明教化之法 树健全之人》中有更多深入阐述【
9】。
第三,学校日常应加强针对欺凌的教育。比如举办专题讲座、课堂灌输等。这一点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应对政策中已有体现。这种反霸凌的教育不应只是针对于学生,对于教师队伍也要进行,甚至更为重要。当每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都意识到霸凌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对孩子身心的长远的负面影响,他就更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中输出正面的意识和行为要求。
第四,学校应形成”教学先立人”的文化,学校管理层和教学人员都应正视这个问题,并把纠正不当行为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相关的文化宣传和引导,把校园欺凌扼杀在萌芽中。
第五,学校应在平时就准备好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在事件发生时能够按照既定方法逐步处理,才不会在震惊或者一些混乱的情形中中忘记了本心,导致无法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给多人和社会带来伤害和长久影响。
二.在事件发生时。
如果不幸还是发生了校园霸凌,该怎么处理?现在新闻中看到的相关报道,学校和非受害学生家长们恐怕多数还是秉持息事宁人不让事态扩展的态度,甚至可能这种处理原则要以正义为代价。然而,这与教师的“育人”职责相背离,会带给在校生和社会怎样的价值观?这是否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笔者认为,在霸凌事件发生时,学校和社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非常重要的是对当事人的紧急事后处理要恰当,尤其是情节严重的事件,对霸凌受害者者要立即予以保护,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要加以治疗,更要关心受害者心理上的创伤如何恢复,要引入专业结构予以治疗。此外,要特注意一点是,还应从各种渠道各个层面保护当事人的信息不会被外传。这一点上也可以效仿美国对此类时间的处理方式,比如被害人可以不出庭,比如被害人的照片不可以刊载,事件描述中必须化名等等。
对于施暴者,必须严加处理,校方不应有任何姑息的想法,每一个未被严肃处理的“恶”,都很可能会演化成更高程度的“恶”,甚至是犯罪。从为孩子长远负责的出发点考虑,实施霸凌的学生应被严惩,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当然,惩戒之后,施暴者也应该有得到原谅的机会。
第三,除了当事人,对于所有受到影响的个人,比如目睹暴行的其他学生、听闻此类事件的学生和家长,均应进行后续的疏导,比如明确公布对于事件当事人的处理结果,立场鲜明的惩恶扬善,肯定和支持同学们在这类事件的旁观中产生的同情心及愤怒情绪,甚至震惊、失望、恐惧、混乱等负面情绪和反应,用公开宣传、通知和报道的形式肯定正义,传达正能量。对于受到较严重影响的个人、家庭和团体,应聘请有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专职人员以加快心理正向恢复的过程。
第四,学校和相关社区人员还要密切监控后续,防止打击报复等进一步冲突的发生,以及关注相关当事人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暴露出来或者前期疏导未完全处理的身心影响,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
校园欺凌事件对个人、校园和社会影响深远,需要做的很多,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起到一点积极作用,引发更多思考。我们要尽可能通过平时的工作和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式将其逐步杜绝,让孩子的身心可以健康发展,让校园是个洁净正直的的地方,也引导人们不要更加追求个人关系的影响力,应该让正义在社会上可行其道。
【参考文献】
校园欺凌的定义,搜狗百科词条解释
《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
http://www.zjwd.net/FaLvMianFeiLunWen-26/26002.html
《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
https://baike.sogou.com/v167229223.htm?fromTitle=%E5%8A%A0%E5%BC%BA%E4%B8%AD%E5%B0%8F%E5%AD%A6%E7%94%9F%E6%AC%BA%E5%87%8C%E7%BB%BC%E5%90%88%E6%B2%BB%E7%90%86%E6%96%B9%E6%A1%88
http://m.news.cctv.com/2018/07/05/ARTIVutwQrwOPyyhdl2OpwJj180705.shtml
http://news.haiwainet.cn/n/2018/1113/c3541083-31435807.html?baike
《明教化之法 树健全之人》,王海波,《中国教室》杂志,2016年7月28日, http://www.zgjszz.cn/content.asp?i=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