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感”和“悟”提升小学生美育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通过“感”和“悟”提升小学生美育素养

王 科

北京市 通州区 潞城镇 大东小学


论文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加强对学生的言语实践,归还语文课堂本色,是每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其中,“注重感悟”是感悟式教学的鲜明特色,它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思想和理念。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灵动的个体。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情感是第一因素,师生间的互动首先应是心灵的互动。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味、领悟,通过针对学生水平与能力诱发学生用心智去感受、理解和领悟课文的言语,旨在使学生在语言文本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实现感受情境、领悟理念,感受韵味、领悟表达,实现对文本的“感悟、领悟、顿悟、妙悟”,最终体现出“美育”素养。




一、什么是“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感悟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操作体系。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核心内容——三个基本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 “以生活为源”和“实践、感悟、内化”。 “以学生为本”是一般教学的理念,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探求知识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以生活为源”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基本原则的理念;“实践、感悟、内化”则包含了语文学习过程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理念。从学习过程上看,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从方法论上讲,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其中,“注重感悟”是感悟式教学的鲜明特色。

1、注重阅读引导,加强语言实践

小学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获得阅读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的语文实践活动。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读为主”。关于诵读,经典的论述有很多,刘国正曾记叙过一位教他学诗的先生:“一概让我自己读,但他常常吟诵,让我静听或者跟着哼,吟诵到好句子,他就停下来,仰起脸来晃晃头,说声‘好啊,嗯!’我就是在这‘好啊’声中体味到其中的妙处的。” 诵读的法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教学效果呢?关键是有“悟”的因素在里面。王荣生说:“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度地‘感知’或‘把握’。”

2、师生心灵互动,诱发内心感悟

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灵动的个体。师生间的互动首先应是心灵的互动。“心灵互动”就是指在线上或者线下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相互敞开我的心扉,真诚地交换着看法,交流着情感。通过“心灵互动”点燃学生学习感悟的火花。而“诱发感悟”指在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多方设法促使学生用全部心智去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汉语具有“重意义、重虚实、重具象”等三个方面的特征,汉语的组合往往采取提取意义支点的方法,重意义、语义、语调的因素大于西方语言意义上的“句法”因素,因此汉语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味、领悟,通过针对学生水平与能力诱发学生用心智去感受、理解和领悟课文的言语,旨在使学生在语言文本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实现感受情境、体味理念,感受韵味、领悟表达,最终实现文字所要体现的美,文本所要传达的育人道理。

3、激发生命交流,深化启迪内化

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童心生命”,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生命体验。如:真诚地、毫不吝啬得予以夸赞、激励,时而掌声鼓励;时而伸出大拇指表扬等。而学生在与老师的关怀交流中,眼中会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感觉到生命色彩涌动,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启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曲动听的歌,一曲启迪心灵的歌,能够给学生人生、生活以启示。内化,是指学生能把长期的语言实践与感悟积淀,融入自己的身心中去,化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

二、以生为本,开展阅读探究活动——感悟的前提条件

以生为本,是感悟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感悟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感悟主体。感悟式教学认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者具有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应把他们看成为“人”,以“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为宗,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把他们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感悟的突破口

“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是实现感悟的突破口。“阅读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调动直接经验,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敏锐语感,教师应该加强指导朗读。在深入朗读的过程中加强指导,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美育”体验和感受。

靳家彦说:“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不能奢望一讲就能让他们记住所学知识,而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多读课文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所学知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就会发现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有利于他们发现更多新奇的知识。”叶圣陶大力提倡“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

四、生活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感悟的主要途径

生活为本,躬行身践是学生感悟学习的主要途径。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应回归生活,将生活中的事情和事物与教材相结合,将生动的生活气息注入枯燥的知识,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真实的生活中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社会、家庭、学校及本地各种教学资源在课程中的运用。拓展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环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以智为本,促进生命间的交流——感悟的升华

“启迪心灵教育”能够给学生人生、生活以启示,让语文教学成为基于生活的心灵活动、生命活动,引发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与精神得到补充。无论是在线上教学,还是在线下教学,教师要用感情去浇灌,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1、创设情境,引导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抓住重点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感悟主旨。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2、重视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情感,让“情”与“理”交融。而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师生之间对“美”的感受得到交流,更可以相互启发,让“育”相互感染。


参考文献:

[1] 程钧.语文感悟式教学概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4):66-67.

[2] 谢定兰.名师最能提升学生记忆效果的秘诀[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伊文领.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记李卫东和他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 [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