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0
/ 3

多层螺旋 CT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王剑

邵阳市中医医院 影像科 湖南 邵阳 422100

【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技术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间收治的29例疑似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检测,并以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总结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技术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共发现早期肺癌患者1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7例,良性病变患者10例,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在多层螺旋CT所发现的12例早期肺癌患者中,发现中央型小细胞肺癌8例,中央型鳞癌4例,从影像学特征来看,中央型小细胞肺癌临床表现为坏死3例、病灶密度均匀2例、钙化2例;增强扫描结果发现平均增幅强度达到(17.35±0.85)HU,与中晚期肺癌患者相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中央型鳞癌检查,多层螺旋CT结果均发现肺门的不规则肿块或结节,包括病灶密度均匀1例、坏死1例、钙化2例,与中晚期肺癌患者相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早期肺癌诊断中使用多层螺旋CT技术具有可行性,该检测技术的检出率与手术病理数据差异不显著,且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状态等,为指导临床干预提供必要支持,是一种科学检测手段。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早期肺癌;临床诊断;病灶


前言:原发性肺癌是指发生于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上皮、肺泡上皮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该病症的预后极差,死亡率高,再加之该病症的早期症状不显著,容易误诊,因此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临床上以手术病理作为诊断肺癌金标准,但是因为存在费用高昂、有创伤以及效率低等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而自从多层螺旋CT技术被应用在临床上以来,该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医学界广泛关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显示,CT技术可以广泛用于中晚期肺癌临床诊断中,但是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研究依然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各类征象的研究不够全面。现为深入分析多层螺旋CT技术在早期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本文以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间收治的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间收治的29例疑似肺癌患者,包括男18例,女11例,年龄分布35-72岁,平均年龄(54.82±5.36)岁。

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1]中对肺癌的诊断标准,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中排除已经接受放化疗治疗缓和、合并全身感染、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2方法

本组2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病理与多层螺旋CT检测。

1.2.1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检测,设备型号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螺旋,设置参数为160mA、120kV、层后×层距=5×5mm,自动重建0.625mm,螺距1.0。

增强扫描:选择60%碘海醇1.2ml/kg,设置流率2.5ml/s经肘静脉中正静脉团注增强,注入后分别于35s、70s做增强扫描。

CT图像观察为:设置肺窗窗位-700、窗宽1500,纵膈窗的窗位为40,窗宽400,取仰卧位,要求患者在吸气末端屏住呼吸,从胸廓入口抑制值肺底做螺旋扫描检测。

1.2.2图像的重组与处理

重建薄层0.625mm,选用Siemens后处理站做MPR(多平面重建),实现冠状位重建;必要时可选择MIP(最大投影密度)观察病灶周围血管分布状态等。

1.2.3影像学分析

选择两名以上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对CT图像做分析,结合病灶的位置、密度、边缘状态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进行评价,通过讨论打成一致后,给出患者病症的最终判定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软件,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计数资料均用n(%)表示,用卡方值检验差异,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比较本组患者的手术病理与多层螺旋CT技术的检测结果后,发现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1 手术病理检测结果(n=172

检测手段

良性病变

恶性肿瘤

早期肺癌

中晚期肺癌

手术病理

11

13

5

多层螺旋CT

10

12

7

x2

0.584

P

0.452

注:两种检测技术在早期肺癌与中晚期肺癌鉴别中的数据差异不显著,x2值=0.724,P=0.482。

同时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多层螺旋CT检测中,发现中央型小细胞肺癌13例,中央型鳞癌6例,在分别比较早期肺癌患者与中晚期肺癌患者在CT上的表现后,发现两种病症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2、表3。

2 中央型小细胞肺癌早期肺癌与中晚期肺癌在CT上的表现

病理分期

坏死

病灶密度均匀

钙化

平均增幅强度(HU)

肿瘤大小

(mm)

早期肺癌

(n=8)

3

2

2

17.35±0.85

27.63±2.71

中晚期肺癌

(n=4)

3

2

3

21.74±0.79

46.92±3.25

x2值/t

10.696

15.682

17.061

6.893

10.293

P

0.026

0.020

0.028

0.001

0.000

3 中央型鳞癌早期肺癌与中晚期肺癌在CT上的表现

病理分期

坏死

病灶密度均匀

钙化

平均增幅强度(HU)

肿瘤大小

(mm)

早期肺癌

(n=4)

1

1

2

17.02±0.68

25.29±2.36

中晚期肺癌

(n=2)

2

2

2

22.95±0.77

45.89±3.36

x2值/t

5.838

6.256

4.581

7.583

9.572

P

0.019

0.033

0.017

0.008

0.000

3.讨论

近些年我国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发展为不容忽视的医疗卫生问题,关于该病症的临床干预,医学界以延长生存时间、抑制肿瘤生长、避免转移为主要思路。在临床治疗中,肺癌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尤其是肺癌早期阶段,及早发现病灶并实时手术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早期肺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混淆,误诊率较高;虽然手术病理可有效诊断,但是在临床应用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临床检出率,还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2]

近些年来,多层螺旋CT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尤其是在早期无症状肺癌患者诊断中展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早期肺癌发病隐蔽、诊断困难的问题,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CT技术可按照不同组织对噪声的敏感性来形成相应图像,所以有助于清晰观察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并且临床上普遍采用了的低剂量CT技术,所形成的低电流不仅保证了患者安全,也不会影响图像清晰度,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求。本文针对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从表1数据可知,经多层螺旋CT技术共发现19例肺癌患者,与手术病理所确诊的18例相比,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技术在临床上具有较高检检出率。同时两种诊断技术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比较,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证明该技术满足早期肺癌诊断的要求。而为了能够更好的鉴别早期肺癌与中晚期肺癌,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中晚期肺癌与早期肺癌在多层螺旋CT检测结果中存在数据差异,其中早期肺癌患者的坏死、病灶密度均匀、钙化、平均增幅强度、肿瘤大小等方面数据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提示本技术有助于快速鉴别肺癌的早期与中晚期分期,在临床检测中尤为适用。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多层螺旋CT技术依托减小管电压、管电流水平、增加螺距等手段控制扫描时间,在检测期间,能够充分录用X线管球,有助于减小图像造影情况,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通过该方法有助于提高肺癌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3]。同时在临床检测过程中,依托多层螺旋CT技术的高空间分辨率,能够帮助医师更好的观察肺小结节的细节征象,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早期肺癌诊断期间,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肺部信息,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在早期肺癌临床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疾病检出率,满足本病症“早发现”的干预原则,因此应该成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司苏会.多层螺旋CT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6):92-93.

[2]庄帅观.多层螺旋CT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01):185-186+192.

[3]韦智杰.多层螺旋CT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9):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