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桂岭学校
一、内容摘要: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自己先得博采多学;教师要求学生品学兼优,教师先得德才兼备……
二、关键词:博采多学、德才兼备、
(一)博采多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学生对新奇的很感兴趣,对书本以外的知识知道得越来越多,他们想知道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常常让站在一线的教师感到越来越吃力,感叹现在的书越来越不好教,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面对这种困境,作为教师,如果不及时跟上时代,不断为自己“充电”,那么,所教学生不仅可能对教师所教学科不感兴趣,甚至会觉得该教师落伍、老套,那这样的书,这样的学生又怎能好教呢?因此,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得“博采多学”。博采多学对于一位教师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可见,作为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有关本领。作为教师,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乱,才能让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学生怎样做才是好的、对的,学生才会乐听、乐做。我在教学中,除了巩固自己的基本业务水平,如坚持认真上好课,仔细认真批改作业,坚持练习书法等等,还虚心向同行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课件,上好多媒体电化教学课。当我把自己认真书写的硬笔书法作品展示给学生时,引来学生的一片惊呼声和赞叹声;当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电教室,在电脑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画面时,又引来学生的一片惊呼声和赞叹声。他们纷纷询问我是怎样写的字,怎样做的课件。在学生的敬慕中,我微笑着耐心地向他们讲解。就这样,以前原本要花费不少唇舌的说教内容——要主动学习,认真学习。这次,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渴望和热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我轻松达到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德才兼备,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怎样才能做到“不令而行”或“令而行”呢?只有坚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以模范的品行做榜样,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使平凡的表率发挥不平凡的力量,才能收到“不令而行”或“令而行”的教育效果。我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鄙视后进生,用爱心、耐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进步时,我及时在班上表扬;当学生犯错误时,我及时私下谈心;当学生身体不适时,我及时送上问候;当发现有学生瞧不起后进生时,我极力在班上表扬后进生的闪光点,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使那些瞧不起后进生的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抓住短处不放……通过自己平日里的一举一动,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我所教的学生,他们懂得不以分数论英雄,不因失败而灰心;他们学会不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会怎样面对成功和失败——成功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找出原因,奋起直追。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他们遵纪守法,礼貌热情……在教师节时,我总会收到许多已升上更高年级学生送给我的卡片,看到令人感动的语句,我不禁双眼朦胧;有的学生还特地带来自家果树产的果子给我尝尝,哪怕只是一个橘子……那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动和欣慰。我的学生让我如此感动,或许,我也曾经如此感动过我的学生吧!学生已如斯,我的教育成败也应一目了然吧。平日里,或多或少的说教,让学生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学生做得总是很不尽人意,现在想想,说给学生听,更应该做给学生看,那才是真正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又曰:“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札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有着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有着言行一致的做人准则,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自己,并以自己为榜样。我从自己从教以来的经历中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教育”的效果绝对差不了。这个“教育效果”包括“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教育,我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乐于助人”,我在科任老师需要协调各项事务时,从我口中等到最多的答复就是“好的,没问题”;面对家长的各种要求,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不怕麻烦地帮忙解决;要求学生“要有大局意识,要有集体荣誉感”,我在学科学习中,特别是在重要的测试中,常常跟学生强调“只考好钟老师教的语文不算好,把数学、英语都考好了才算好”。而我班的学生也确实不负师愿,每一届的学生,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都会比之前进步极大。我也因此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肯定,最终到达了“做家长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我想,这应该是我守住了教育的初心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吧。当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成为学生良好的榜样时,教育才能实现培养真、善、美人才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