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 九龙坡 400000
摘 要:装配式建筑是将传统建造中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里制作完成,运输到施工现场完成装配形成整体建筑。这种建造方式从理论上能够起到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是推进绿色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施工难度大、时间周期长、项目成本增加等问题仍然存在,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装配式建筑设计作为建造过程的上游环节,成熟的技术、精细化的管理,对构件预制的难易程度、施工现场的质量、效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设计影响因素,提出适应装配式设计发展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装配式;设计;质量;管理
引言
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开展,在优化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很好地顺应了当代的工业生产建筑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综合水平。其实装配式建设的设计与施工,较以往的混凝土建筑有着很大区别,在具体设计和施工拼装环节中都存在着较多差异,繁杂性与设计标准也更高。怎样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能效,并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是现今建筑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
1影响装配式建筑设计发展因素
1.1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装配式建筑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技术能力、部品部件制约因素导致各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无论项目类型、规模大小、难易程度均要求统一的装配指标衡量。
1.2标准规范体系不健全
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与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存在不平衡。一是结构规范体系不成熟。对材料性能、连接节点和结构体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不足。二是模数标准未强制执行。各建筑体系、部品部件、设备之间模数不协调。三是建筑等标准不健全。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全装修设计标准、部品部件设计标准等技术文件较少,缺乏设计依据,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3装配式建筑设计能力不足
缺乏有经验的装配式设计单位和人员。一是统筹能力不强。装配式建筑设计需要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密切配合,并且设计人员需熟悉相关政策指标、部品部件供应链、生产工艺和施工环节的要求,才能编制出符合项目特点的设计文件。许多设计从业人员对装配式建筑技术及特点熟悉程度偏低,经验不足,特别是参与项目策划、生产、施工、部品部件选择的控制能力不足。二是建筑设计专业缺位。“装配率”作为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指标,内容涵盖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三类评价体系,涉及: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目前,装配式设计未发挥建筑专业的龙头作用,缺乏以功能、效率、成本为导向、遵循装配式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设计。多数项目以结构专业为主导,以拆分梁、板为手段,被动地为实现预制率、装配率而设计。三是标准化、模数化程度不高。装配式建筑设计应提升模数化和标准化水平,实现部品部件的高效工业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未对装配式构件的规格和种类予以相对强制的规范,造成了预制构件种类繁多、模具周转次数较少、标准化程度低的结果,导致了构件生产成本上升、施工难度加大、施工工期长等现象。
1.4施工图审查作用未发挥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专业设计图纸包括结构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制作详图。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2016版),审查要点内容仅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未涉及预制构件制作详图、装配式方案合理性、指导生产和施工安装等内容。施工图图审制度对装配式建筑的贡献不明显。
1.5深化设计权责不清
深化设计图纸涵盖了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等内容。在资质权限方面,尚无法律法规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单位门槛予以限制。特别当主体设计和深化设计由不同单位实施时,深化设计单位在前期未沟通协调,后期介入导致协作不充分,很难把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合理地契合,会带来信息表达不清、内容互相矛盾等很多不可控因素,两者之间的权责难以明确。
2设计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
2.1生产和施工效率低
装配式设计方案不合理,连接方式不规范,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净距、摆放顺序未进行碰撞干涉检查等各种设计原因产生的问题,加大了现场校准和安装的困难,增加了时间成本和建造成本。
2.2影响建筑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结构设计未考虑因装配式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会导致与原结构设计受力不符。出现有效截面削弱、结构构件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情况时,可能产生渗漏、钢筋锈蚀等影响使用功能和耐久性问题,甚至出现影响施工现场安全和使用安全问题。
3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的对策
3.1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撑,国家和地方标准形成合力。同时,充分考虑部品部件的供应资源、技术条件的成熟度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满足建筑功能和需求为基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基础,灵活运用装配率指标的权重和内容,循序渐进地推动装配式目标和指标体系建立,保障装配式建筑健康有序发展。
(2)改革创新监管机制。现行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相互割裂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装配式建筑的要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应加强装配式建筑学习。重点强化公共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风险管理,必要时可采用政府购买方式,委托有能力的单位进行质量监督。监督节点应注重时效,减少后置检查对项目生产、施工变更的影响。从管理模式、检测检验、后评价体系等方面完善监管机制。
(3)强化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运用,做好行业示范引导工作。做好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3.2建设单位管理对策
(1)发挥建设单位决策与管理作用。在政策和指标确定情况下,建设单位的统筹协调能力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单位以满足功能需求为导向,选择优质的设计企业和设计服务模式,掌握装配式建筑设计原则和成本控制要点,并做好设计、产品制作、施工各个环节之间综合管理协调工作,及时评估项目成果,总结项目经验,聚焦管控节点,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2)保障合理的设计周期和经费。装配式建筑精细化、集成化的设计需要增加设计内容、设计周期。建设单位应给予设计单位合理设计周期,前期设计考虑越充分、精细,就能降低后期修改的风险,对后续提升生产和施工质量、节约成本、缩短工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工作量和设计难度都提升的情况下,相应提升设计取费标准,保证设计人员的设计动力,保障设计的正常运转。
(3)牵头推进BIM正向设计运用。建设单位应牵头建立BIM信息管理平台来提高管理效率,规避决策风险。推动设计单位形成BIM正向设计流程和协同机制。实现各专业数据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统筹考虑设计、生产、施工的各项要求,将生产、施工问题在模拟阶段予以解决,同步积累和构建各专业库,实现设计标准化和模数化。
3.3设计单位管理对策
(1)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施工图设计文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设计深度要求进行编制,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基本条件。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总结学习、对于涉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予以重点管控,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特点,编制技术管理清单和措施,保证设计质量成果稳定。
(2)提升设计能力素养。装配式建筑设计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企业要发挥设计对装配式建筑的统筹作用,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养,将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熟的技术成果予以示范引导,特别要提升从业人员对设计和生产、设计和施工、部品部件等各环节的策划分析能力,重塑设计龙头的作用,稳定行业技术水平。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革命,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作为建设工程的上游环节,对生产、施工环节的质量、成本、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合理政策引导、完善的技术体系、有效的监管措施,将复杂的工作在设计阶段予以充分考虑,在现场完成简单的装配,才可以发挥装配式建筑优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炳洪.装配式建筑设计问题分析与对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5.
[2]郭学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造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