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所读”的古诗词微剧创编设计-----------以王维的《鹿柴》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3

“写我所读”的古诗词微剧创编设计 -----------以王维的《鹿柴》为例

李志清

深圳市翠北实验小学 518020



有一种“写”,可以让“读”和“写”不“结”而“合”,克服一般读写结合“宏观描述多,定量分析少;读写结合以模仿为主;读与写的“结合点”过于随意。”(朱建军语)的弊端。它就是“写我所读”。

“写我所读”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写作时,我们是在阅读;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又是在创编意义。总之,当我们进入“写我所读”的学习范式的时候,就已经将阅读和写作铸成为一枚一体两面的“硬币”,这枚硬币同时承载起“阅读”和“写作”这两个面,这两个“面”粘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分都分不开。铸就“写我所读”这枚硬币的路径,就是文本转换。文本转换的方式有很多,让学生把各种非话剧的经典文本或经典文本片段进行语言材料的提取和剪辑之后的重组,组成忠于原文的短小的话剧(简称“微话剧”或“微剧”),就是其中一种。

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以现成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的语言重组,并通过语言重组实现文本转换。使文本转换的过程,成为文本的自我解释和语言的自我建构过程,成为促进促进语言和生命的成长的过程。

在尊重原诗的主题、内容、表达方式和表达规则的前提下,把与诗歌理解有关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重组,组合成一幕幕短小的话剧。由于话剧自带交际语境,自带表演性等优势,在小学阶段的读写结合教学上,“微话剧”比其他的文本转换方式更有趣,又因为有趣而变得更有效。

下面以王维的《鹿柴》为例,简介一下我的做法。

  1. 把原诗读背作为微剧创编的原点

微剧创编既建立在对原文本理解的基础之上,又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解原文本服务。所以,在微剧创编之前,要求学生运用对照注释读,带上节奏读,配上简要的提示读,带上动作和神态表情读等各种朗读方法,把诗歌多朗读几遍是必要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熟悉文本,也会发现不懂的地方。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示出来,作为思考的起点和方向,带动思维活动走向深入,是尊重学习主体,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需要,也是后续微剧创编的需要。

  1. 把问题思考作为微剧创编的起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问题越多,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的求知欲就越浓,课堂教材学习前的问题积累过程,一般来说,是个十分有意义的教学法问题。”把提问作为学习任务来设计,让学生进行“灵魂的自我对话”(柏拉图语),以此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提问,是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在学生提问之前,老师的要求、提示和示范,是启发学生思考,学习提问的支架。

要求如下:

朗读原诗,要求学生提三个或三个以上最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在自己的微剧里用上并回答这些问题。

提示如下:提问方向自选,可以是与主题有关的,可以是与内容或写法有关的,也可以是与创作背景等有关。

示范如下:

1、王维是谁?

2、“返景入深林”的“景”为什么要读“影”?鹿柴的“柴”为什么读成“寨”?

要求、提示与示范,将开启学生的思路,降低提问的难度,提高提问的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参考学习资料和同学的思考情况进行质疑探究,完善自己的发现与评价,形成对话式的文字书面成果。

三、把提供问题答案作为微剧创编的触点

老师在学生设计问题之前,自己先设计问题进行引领,并提供问题答案,这些答案与问题彼此呼应,巧妙地创设一种能让语言自然地生成的交际语境,这种交际语境将大大地鼓舞学生建构对话的勇气,激发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兴趣。老师的提问和答案,让学生明白原来对话可以如此简单,如此好玩。所以,学生也想试一试,玩一玩,于是问题的答案便成为对话的触点。

示范引领所创设的交际语境如下:

同学:王维是谁?

老师: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很擅长作画,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学生:鹿柴的“柴”为什么读成“寨”呢?

学生:因为“鹿柴”的“柴”通“寨”,是指有篱笆的乡村别墅。所以读“寨”。

学生:“返景入深林”的“景”为什么要读“影”呢?

老师:“返景入深林”中的“景”通“影”,是日光的意思,所以读“影”。

学生: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

……

学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的学习是伪学习。有了问题之后,自己试着解决的过程,因为充满挑战性而将使学生兴趣大增,问题解决的结果,由于建立在克服搜集资料、阅读查证等困难的基础上,而将使学生的信心大增。这种源于思考,源于问题,源于任务驱动的对话建构,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微话剧成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其教学价值令人期待。

四、把对话框架的建构当作微剧创编的基点

微话剧”(简称微剧)是儿童以课内外阅读的现成的非话剧经典或经典片段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短小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设置源于原诗或忠于原诗的时间和地点,为对话创设环境,设置源于原诗或忠于原诗的人物来进行对原诗的自我解释,对语言的自我建构,由环境和人物组成的对话框架,是微剧创编的基点。后续的对话建构,将在这个框架内展开。先提出要求和建议,再做示范,是操作的基本路径。

要求和建议如下:

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设置对话环境,为创编微话剧提供对话框架。如,可以设置自己与王维之间的对话,也可以设置自己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对话,还可以设置自己和家人之间的对话……

示范如下:

时间:唐代

地点:鹿柴

人物:王维、同学、老师……

为了引领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必须注明:以上对话框架为老师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设置。

五、把语言材料的运用作为微剧创编的重点

微剧创编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语言生长搭建平台。而语言建构和语言生长又必须建立在优质的语言环境之中。因此,我们的微剧创编是以运用现成的优质语言为前提,通过对现成的优质语言进行重组来实现的。落实到诗歌的学习,就是要将与诗歌理解相关的优质语言材料,进行在尊重原文本的前提下的重组,在重组中进行诗歌文本对话剧文本的转换,在文本转换的过程中,落实语言运用,在语言运用中实现和加深对原文本语言的理解,实现语言能力的自我建构,在语言能力的自我建构中,实现基于表达的自我创造。

规定语言运用的范围,是在诗歌理解和语言建构的交汇处设置支架,这个支架要同时兼顾阅读和习作。以下是微剧创编时必须用上的词汇和建议使用的句子。

(一)必须运用的词汇如下:

1、鹿柴

2、空寂幽静的山中

3、只

4、返照的阳光

5、日光

6、长在潮湿地面上的深绿色的青苔

7、又

(二)尝试运用的句子如下:

1、这首送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林中幽静的景色,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因为见不到人,所以说是“空山”,明明见不到人,却又能听到人的声音,用声音来反衬幽静,这就更显出山林的幽静。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夕阳返照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形成强烈的对比,用光亮来反衬幽暗,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4、诗人以他对色彩和声音特有的敏感,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深林中刹那间的幽静。

5、诗歌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并尝试着用一用。

基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考量,语言材料运用的任务设计,存在明显的梯度。必须运用词汇的任务设计,指向诗歌内容的熟悉与理解,指向基于诗歌内容的语言建构,这个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每个孩子通过努力都能完成的保底工程;建议运用的句子,除了指向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基于诗歌的语言建构之外,还指向诗歌的表达方式,从表达方式和表达规则的层面来深化和发展对诗歌的理解,这个任务是为了满足部分成绩优良的学生而设置的。前者是从词汇运用和语言习得的角度切入的“写我所读”,后者是从句子运用和表达方式的角度切入的“写我所读”,二者之间存在着能力训练的梯度与层次,这种设计是出于对教育对象的差异和教育规律的尊重。是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上有收获,在语言的建构上有发展。因为“能使学生因取得成绩而感到喜悦的脑力劳动,其结果总是能使才能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

事实上,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不去尝试运用“尝试运用的句子”,因为运用这些句子意味着一种挑战,也意味着孩子的学习自尊心和成就感的满足。孩子之间只存在用多用少的区别,而不存在用不用的差异。而这正是微话剧在读写结合上的灵活性。不管用得怎样,只要尝试着用,就得思考,只要思考了,就会有进步,就是向着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进,就会有用得准确的一天。而令人踏实心安的设计宗旨是:无论孩子们完成前者还是完成后者,都是在完成从写切入的读,都是在完成读写结合的学习任务。只是深浅难易的程度和层次不同而已。

不管是谁,要运用以上的词汇和句子组建对话,都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创设忠于原诗的语言环境,搭建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的对话框架,当我们的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和揣摩,把这些词汇和句子运用到与原诗相符的语言环境之中,把原来的诗歌文本转换成现在的话剧文本的时候,理解文本的内容,建构自己的语言,发展自己的思维等目标就达到了,因为做到了以上这些,以写促读的总目标也达成了。

把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变成“写我所读”的作业设计,是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完成老师设计的读写结合作业,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并享受学习者的主导地位。源于学生,止于学生的读写结合作业设计,坚持小学语文的学科立场,让情境、问题、任务设计具有整体性,让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成为知识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成为语文素养整体性体现和整体性成长的过程。有趣,也有效。


参考书目:

[1]祝正洲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漓江出版社 2019.9

[2]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著《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华语出版社2019.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