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1331 2.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小幼儿园 重庆 400030)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奠定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1-2]。《伤寒论》作为“经方之祖”,对培养学生整体观念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3]。本案例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思想的指导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案例资料
案例一:周某,男,36岁,高血压病史8年余,长期服用降压药治疗,最高血压可达180/120,服用降压药之后血压控制在140+/110+,有家族高血压遗传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8年余,第一次痛风发作为2013年,后每半年左右发作一次痛风。现症见:患者经常容易头痛,熬夜或者劳累之后头痛更甚,苦不堪言,求医数年无获。全身散在性皮疹且伴有瘙痒数年,食欲好饭量大,时刻有饥饿感。平素感冒容易出现扁桃体炎,无口干及口苦,身上很油腻,头部更明显。整个腹部感觉胀,大便一天1-2次,便稀,无排不尽感,小便黄似浓茶,每天起夜2-3次,精神一般,睡觉梦多,舌红苔偏黄腻。
中医诊断为:头痛(瘀血阻滞、痰湿内停)
处方(剂量略):柴胡、黄芪、桂枝、党参、葛根、连翘、当归、丹皮、牛膝、桃仁、枳壳、甘草、黄精、玉竹、茯苓、黄芩、姜半夏,5剂。另嘱:降压药再服用三天再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减半或者停药。
患者用药之后反馈:用3剂中药后,患者自己私自将降压药全部停用,并且把剩余的降压药扔了。精神好转,全身疲乏感明显好转,睡眠梦多好转。饥饿感减轻,晚上不进食也不觉得饿。新发的疹子减少,肚子胀的面积和程度明显减轻。5剂药之后瘦了2斤,用药之后感觉身上暖暖的很舒服。大便每天1次,便软,略稀,量多,褐色。小便色黄程度较轻,每天起夜1次。继而在原方基础上继续加减治疗。
案例二:廖某,女,41岁,一个月前单位组织体检发现血脂高,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经西药他丁类降血脂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经朋友周某介绍遂来就诊。现症见:患者感觉头重脚轻有数年,头上感觉为一团浆糊,头紧沉闷。失眠多梦,整晚都在做梦。白天全身乏力没有精神,总想睡觉。口干,喝水不解渴,早上起来口中有黏糊糊的感觉。身上用觉得瘙痒,阴部瘙痒明显,耳朵痒,鼻子干,眼睛干涩。平素经常出现口腔溃疡,食欲一般,没有饥饿感,腹胀明显。大便一天2-3次,偏软,总感觉没有排干净。小便黄,气味重。脚上走路乏力,略有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
中医诊断为:失眠(瘀血阻滞、痰湿内停)
处方(剂量略):柴胡、黄芪、桂枝、党参、葛根、连翘、当归、桃仁、川牛膝、地龙、枳壳、甘草、石膏、川芎、茯苓、黄芩、仙鹤草、鸡内金,3剂。另嘱:他丁类降脂药从现在开始停药。
患者用药之后反馈:用药之后感觉很舒服,精神明显好转,白天精力好转,睡眠明显好转,但是仍旧多梦,头重脚轻明显好转,浆糊感好转,睡觉之后解困,头沉紧好转,思路清晰一些。口干喝水不解渴,早上黏唧唧感好转。身上瘙痒好转,阴部瘙痒好转,耳朵痒好转,鼻子干好转,眼睛干涩变化不明显,口苦好转。有饥饿感,腹部不涨。新发的疹子减少,肚子胀的面积和程度明显减轻。大便每天4次,便软,偏稀,量特别多,黑褐色,总有排不净感。小便黄好转,气味没有之前重。脚上走路没劲好转。下雨天膝盖痛好转。继而在原方基础上继续加减治疗。
讨论
这是两个不同的病,一个是高血压伴有高尿酸,另一个是高血脂。从现代医学来看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降尿酸药、降脂药,但是患者服西药之后效果并不理想,再朋友介绍下,求助中医。这两个病,虽然是不同的病名,一个是头痛,另一个是失眠,但是中医同时辩证为:瘀血阻滞、痰湿内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出的处方也是大同小异。最终产生的效果,令患者也不可思议--中医怎么可能效果这么好,不是大家都说:中医效果慢。其实不是的,只要处方对了,古人所说的“效如桴鼓”临床是很常见的。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为什么中医学里面会出现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因为中医学的关注点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一个症状或者某一个疾病的病名。同一个症状或者病名的背后可能病因病机不一样,同一个病因病机表现出来的症状又可能不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为核心的思想永远不会变,这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对中医学的高度浓缩概括,只要掌握了辨证论治,挖掘表现背后的病因病机,不是针对具体的症状或者病名来进行治疗,只需要从病因病机着手,抓住病因病机,解决病因病机,就相当于一把钥匙把门开了,所有的问题不攻自破,从而产生系统效应。整体观念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伤寒论》对培养学生整体观念思想具有重要价值[4-5]。同时也说明《伤寒论》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对整体观念思想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南阳,李浩.对《伤寒论》方证辨证的认识[J].中医杂志, 2020.
[2]何赛萍.《伤寒论》辨证思想之解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9):965-967.
[3]孟晓媛、鞠宝兆、谷松、刘继东.《伤寒论》经方中的中医思维探究及发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v.38(11):61-63.
[4]王妍.谈《伤寒论》的疾病辨治方法[J].现代中医药,2018,v.38;No.221(03):79-81.
[5]江志华, 李元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体观念与中医临床实践[J]. 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暨全国急危重病护理学术交流会,2012.
基金项目: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QYGZJG1924)
通讯作者:张瑜,男,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任教师,中级,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