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综述

李盈

1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00 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0


【摘要】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以肿瘤内翻性生长为主要特征的尿路上皮良性肿瘤,具有多样性、易伴生移行细胞癌和高复发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增加疾病诊断难度,同时也会增加疾病治疗难度,从而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就需要临床积极探寻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改善其预后。本文先简述了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及危害,然后,总结了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能为后续临床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治疗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bladder,IP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泌尿系肿瘤,相关数据表明,其发病率约占泌尿系统肿瘤的2.2%,约占膀胱肿瘤的6.0%。既往,其常被临床认为是良性肿瘤,但是,从80年代开始,有部分临床病例报道指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有潜在恶性可能,且出现了一些恶性特征和复发的病例,这种特征使得其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的难度。目前,临床多采用泌尿系彩超、盆腔CT、尿路造影及膀胱镜检查等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部分漏诊和误诊病理,因此,就需要借助于膀胱镜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对患者进行确诊,并根据诊断结果,尽早采用相应的手术或手术联合化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才能有效避免其病情恶化和复发[1]

1.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简介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泌尿上皮良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因膀胱颈出口梗阻、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所致,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尿路刺激征、血尿、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其出现急性尿潴留,从而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需尽早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

2.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

2.1超声诊断

超声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发现膀胱内实质性占位病变,且还能根据声像学表现将病灶分为不规则型、结节型、条带型等多种类型,但是,有研究指出,超声一般只能发现直径大于0.5cm的肿瘤,若患者瘤体较小,极易发生误诊。

2.2CT诊断

王常雨[2通过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行CT诊断,结果显示,CT诊断准确率为95.83%,说明CT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患者CT征象多表现为肿块呈乳头或菜花状,表面光滑,病灶密度与膀胱壁密度呈等密度。

2.3病理诊断

尽管,多数学者认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该肿瘤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且术前影像学检查均难以鉴别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因此,还需要借助于膀胱镜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对患者进行确诊。膀胱镜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活检病理主要表现如下特征:大多瘤体直径<3cm,外观呈粗短的乳头状或分叶海藻状,且部分瘤体还可分化为2-3个小瘤体,各瘤体之间互不影响。瘤体表面被表面光滑呈灰白色的黏膜上皮覆盖,多见肿瘤血管。根据肿瘤组织来源,其可以分为前列腺源性和膀胱源性两种类型,其中,前列腺源性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抗体呈阳性,膀胱源性肿瘤角蛋白抗体呈阳性。膀胱镜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瘤体表面覆盖有正常移行的上皮细胞或有一层具有正常形态但略微增生变薄的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层次较薄,发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呈现出内生长情况且向下凹陷,上皮细胞出现上皮巢状结构,但尚未侵犯肌层,根据细胞分化情况及瘤体生长方式,其可分分为小梁型、腺体型和梭形三种类型,其中,小梁型瘤体主要是因上皮细胞呈现向下凹陷内生性生长情况,从而导致许多大小不一致的上皮细胞巢形成,其中,有部分细胞巢存在相互吻合和连接情况,从而形成小梁型瘤体,病理检查可见,小梁型瘤体周边基底部位细胞呈栅栏状的形态排列,腺体型瘤体囊内有粉红色的分泌物,且小血管发生扩张,间质存在疏松的结缔组织,另外,部分患者可存在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梭形瘤体细胞团周边的细胞均呈栅栏状形态排列[3]

3.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主要方法,因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固有层,临床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bladder tumer resection,TURBT)患者治疗,TURBT是一种兼具诊断和治疗功效的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其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4]。如刘鹏[5]等人对29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术后患者定期行膀胱镜检查显示其膀胱壁表面光滑,可见原肿瘤电切除部位出现白色瘢痕组织,无肿瘤复发,但是,对于多发病灶、肿瘤较大、伴有恶变或侵犯输尿管开口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TURBT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生长情况考虑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或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治疗。另外,根据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组织学及生物学特点,有研究认为其属于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而根据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及随访方案指南,还需要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后接受规范的膀胱灌注化疗,也即在膀胱内灌注羟喜树碱等化疗药物,才能有效降低术后疾病复发和恶变几率,并且,术后患者还需定期行尿常规、B超或膀胱镜复查,才能早期发现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和恶变,并指导临床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处理,从而才能全面改善其预后

[5]

4.结语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因肿瘤乳头状叶突入膀胱腔壁纤维血管基质而形成的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尿路刺激、血尿、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同时还存在潜在恶性的可能,也即易发生恶变,因此,就需要临床采用手术的诊断方法尽早对患者确诊,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有效的方案对其进行治疗。目前,临床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常用的诊断技术有超声诊断、CT诊断、膀胱镜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其中,膀胱镜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采用这两项诊断技术对患者确诊后,还需及时根据其组织学及生物学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对其进行,且手术治疗后。还需配合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才能降低患者病情复发和恶变几率,并且还需定期行膀胱镜复查,明确病情变化情况,再及时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处理,才能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陈新华,苏巧斌,洪永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超声与增强CT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2):4672-4674.

[2]王常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及病理特征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20):62-64.

[3]郭素萍,周爱云,徐盼,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膀胱尿路上皮癌CEUS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05):756-759.

[4]陶沙,石小军,张仁涛,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访12例报告[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06):558-560.

[5]刘鹏,王建民,蔡科科.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05):524-525.

[6]郭素萍,周爱云,徐盼,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与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A].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