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兴县实验小学 山东 博兴 256500
摘要: “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定位,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通过文献综述、逻辑演绎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系统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理要义及实践向度,将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国学意识,提高文化自信,看准育人角度,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当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的凝聚,进而不断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方法、理念与路径。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全面思考与探索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理要义及其释读要点,是新时代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次迎来了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黄金成长期。因此,教师主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渗透对于践行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
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文明、民族信仰、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领域,是中华民族文明创造、思想文化的关键、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个性化展示,是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的整合体。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宝贵的本土资源,是饱经历史淬炼、文化融合、实践考验和人文筛选的优秀文明成果,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教育性、融合性、实效性和可行性。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鉴赏往往是分析文学作品、挖掘人文滋养、进行思想教育、实施德育的“隐形基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帮助语文教学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得力助手,为其提供营养全面、质量优异、品位高雅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实施环节之中。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3.1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呈现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的实践并不意味着放松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传统文化教育与课本教学的比例应由教师适当调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奇怪的现象,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到课本教材的教学进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没有太多的关联,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小学生的语文课的应试上,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们国学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解决呢?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认知和较新的教学理念,根据目前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国家社会层面的重视程度,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体现范围的是非常广阔的,语文课本内容中有很多都体现着中华的传统美德 。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制定二者渗透融合的落实制度,在制度层面上让小学生学会思考,并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3.2 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没有推理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就不能带领小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纳入教学评价标准之中,引导小学生慢慢习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深度辨析和科学评价。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评价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极力讴歌了少年周恩来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发图强、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因而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一起对“少年周恩来”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就可以将“传统文化”这一评价标准“搬出来”,借助“传统文化”去客观评价“少年周恩来”身上所具有的人性闪光点,以此为小学生树立知识学习、人生发展和精神追求的成长榜样和理想楷模。这样,小学生就会以“少年周恩来”为人生标尺,积极学习、努力拼搏、早日成才,以此为目标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3.3讨论古诗文,感受文化美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留存。只有以批判的态度继承和发扬,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能够进行自主表达,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传统文化。《书戴嵩画牛》是六年级学生要学习的古文。教师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翻译并理解全文后可向学生提问:“大家认为杜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多数学生认为他知错能改,即使面对别人的嘲笑也能虚心反思,但有一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观点:“老师,我认为自己最欣赏的画应该珍藏起来,而不是随身携带,到处‘显摆’。”此生一语惊起千层浪,让整个班级的氛围瞬间热烈起来。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时不急于评判,而是相机引导学生多元体会:做事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凭空想象;可以借鉴前人,但是不能迷信权威,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对于喜爱的事物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将它“珍藏”。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每一篇古诗文都蕴含着重要的哲理,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引导自己有智慧地做人做事,让自己成长为更完美的人。”
3.4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让课后教育成为课堂教育的基础。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但由于语文课时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不得不将一些内容进行缩减,这也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很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带给小学生一些启发。
传统节日的习俗对接相关课本知识,比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十五夜望月》是讲述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教师将其作为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主题,培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中秋节进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诗句描绘出的寂寞的场景中,继而通过播放音频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所以,语文教师要学会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安排一些线上课下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刚开始时实践起来比较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纠正、完善,师生必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新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影响。
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国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学积淀,对健全小学生的人格,提高其文化自信,增强其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高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7):90-92.
[2]王迎春,王瑜.革命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问题与优化路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36(03):23-27.
[3]杨志成.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21,43(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