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84
1.血液的组成
血液主要由55~60%血浆与40~45%血细胞组成。血浆含有大量水分之外,还具有纤维蛋白原、无机盐、白蛋白、球蛋白、激素、酶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等,该些物质未有一定的形态,但存在重要的生理功能[1]。在机体生命中,血细胞不断在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在120天,能够将氧气运送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的二氧化碳送至肺部排出,而血小板与颗粒白细胞一般不超过10天,能够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异物的侵袭,保护人体健康。淋巴细胞则不长不短,从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年,再者血小板出血时起到凝血与止血的作用。
2血液中包含哪些粒细胞
血细胞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而粒细胞中包含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其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和其他粒细胞一样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作用,也是过敏反应、免疫反应极为重要的一种细胞,同时其可释放颗粒中内容物,导致组织受损,促进炎症发生[2]。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表现出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较少,在午夜时细胞数显著增多,和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相关,当血液中皮质激素增高,其减少,而皮质激素浓度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则反之。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直径在10~15um,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呈S形或不规则形,正常人外周血肿嗜酸性细胞占白细胞0.5~5%,绝对值是0.05~0.5x109/L,高于0.5x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胃肠道、呼吸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较多,其中,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粒细胞增多主要因素,过敏反应发生时不但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反应发生部位的组织也可表现[3]。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成为过敏反应的一个诊断参考指标,同时,其为增多并不表示未有过敏反应。
2.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小于细胞总数的2%。胞体呈圆形,直径10~12un,胞质紫红色内具有少量粗大但胆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和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面上,该细胞也具备分叶细胞核,但其细胞核仅有两叶,连接两叶见染色质较不明显。嗜碱性粒细胞增多通常表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等,以及某些传染病,其减少一般临床无意义[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尤其是在急性期,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可超过白细胞总数的30%,而单纯以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引起的白血病较为罕见。
3.中性粒细胞:通常于血液中发现,其主要功能使防止机体感染,最为常见的是吞噬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60%,在人血中含量约在2500~7500个/mm,直径为10~15um,寿命半衰期是6天,一旦受到对应信号,其在30分钟内镜血液到达感染发生,同时可快速且猛烈吞噬由补体与抗体覆盖的异物,吞噬结束后将转化为脓细胞并死亡。通常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相比单核细胞小,具有两到五区分的细胞和,每隔分区见由染色质丝连接,在感染发生是骨髓并不直接产生,而是中性粒细胞的前身髓细胞与前髓细胞[5]。
当白细胞数量达到1万时表示炎症较为厉害,可使用使用消炎药物,打吊瓶、若白细胞低于4000则表示抵抗力低,减少使用退烧药。若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表示病毒感染中,中心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为细菌感染。其中中性粒细胞高一般白细胞也较高,常为感染,一般感冒均会增高。导致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包含革兰阴性菌感染(如伤寒与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想疾病。
3粒细胞减少的危害和是否能治愈
当血中粒细胞数几乎接近消失将出血粒细胞缺乏症,患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其自身免疫功能会降低,且极易产生疲劳、头晕、出汗、食欲不振等表现,同时还可出现中毒性脑病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呕吐、头疼和昏迷等症状;另外,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更易感染细菌与病毒,更易出现感冒与泌尿系统严重,比如,尿急、尿路感染和尿频等,同时发生严重感染速度快,在2~3内产生严重感染。此外,患者出现高烧不退可引发败血症[6]。总之,粒细胞缺乏症说明体内粒细胞数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严重下降,从而极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因此,需及时进行治疗,在治疗中不但需要解决细菌感染的问题,还需进行刺激骨髓造血。
其是否能治愈主要取决于粒细胞缺乏程度、病因、持续时间、进展情况等,,至于能否祛除病因,控制感染是它的取决因素。在感染药物、放射线接触引起的粒细胞缺乏若将该些因素祛除,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能治愈的。其中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比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粒细胞缺乏,其主要取决于原发病治疗情况,若原发病不能有效治愈则将不能治愈。若是未能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将导致该病人群死亡,所以,要对粒细胞缺乏症具有充分的认知,一旦发现要立即进行就诊,避免导致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姚亮,唐若愚,尹岚,等. IL-4抑制骨髓细胞分化产生嗜碱性粒细胞的机制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3):291-298.
[2]钟文伟,李京阳,陈梦雪,等. 嗜碱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21):1608-1609.
[3]许李锋,张宝戈,洪锦旋,等.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畜牧兽医,2021,48(4):1388-1395.
[4]鞠蕾,张纯.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6,39(2):154-157.
[5]张兰秋,王西墨. 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功能异质性与疾病的关系[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3):360-363.
[6]杨雪飞,汪德珍,张俊,等. 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患者致病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0):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