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开颅与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深部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3

传统开颅与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深部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廖荣芳 杨静 刘隆茂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科室 神经外科 江西省 333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采用传统开颅与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医院接收的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研究组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均较少,而血肿清除率较高(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较高(P<0.05)。结论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利于血肿彻底清除,总体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深部脑出血;传统开颅;神经内镜下手术


在高血压疾病中,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是其较常见的并发症类型,而深部脑出血则是指脑深部小动脉出血,伴随疾病进展可致残或致死,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中在对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治疗期间,主要是借助外科手术缓解其颅高压、快速清除血肿以及解除其机械压迫为主,但传统的手术操作因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等使其应用受到限制[2]。而神经内镜下手术则具有操作视野清晰、多角度观察等优势,能够对深部血肿进行有效清除,但有关该手术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采用传统开颅与神经内镜下手术,以比较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医院接收的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0-68岁,平均(58.4±2.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5-31h,平均(15.3±2.3)h;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13评分,平均(7.1±1.3)分;术前头颅CT出血量为33-65mL,平均(48.1±3.2)mL。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5-70岁,平均(58.6±2.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30h,平均(15.2±2.5)h;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13评分,平均(7.4±1.2)分;术前头颅CT出血量为35-67mL,平均(48.4±3.3)mL。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且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同时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许可。

纳入标准:(1)两组存在明确的高血压疾病史,且均为幕上出血,出血量均>30mL;(2)符合脑出血的判定标准;(3)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伴有凝血功能障碍;(2)因动脉畸形或动脉瘤而导致出血;(3)颅内多发性出血;(4)脑干功能衰竭。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仅气管插管后对患者实行麻醉,并依据术前CT成像结果显示其血肿的具体位置,选取血肿量较大部位作为该手术切口,并尽量避开脑部功能区。切口位置应以头皮据血肿的最短距离为准,其长度约为3-6cm,并呈马蹄状。经颅骨钻孔使其患部呈现一个大小约为3cm的骨窗,采取硬膜切开操作后借助脑穿针对血肿进行穿刺,并借助电凝刀切开患者相应皮质,以可看到血肿部位为适宜,借助显微镜探查其具体位置,并经细吸引器头吸除其血肿。以患者血压升高后无流程血症状为准,之后对其采取彻底止血,并借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其部位,直至冲洗液清澈,术后放置引流管并对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1.2.2研究组为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 采用德国STORZ神经内镜进行手术操作,并将电视监视系统及手术显微器械作为对应辅助。同样依据术前CT确定患者的血肿位置,选取血肿量较大部位为手术切口,并将颅骨内板作为钻孔位置,之后行3-5cm切口,其钻孔深度应控制在1-2.1cm左右。在开展电凝操作期间应远离大脑皮层血管,术中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脑组织分离,使用脑穿刺套管穿刺,直至其血肿位置,之后拔除穿刺套管内芯,其手术主要通道以脑穿刺套管外套管为主,经内镜辅助开展颅中血肿清除。清除完毕及时止血,并采用止血纱布覆盖其切口位置。术后常规引流并拔除穿刺套管,采用止血明胶海绵填满患者颅骨骨孔,最后进行皮肤缝合。

1.3观察指标

1.3.1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如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血肿清除率。

1.3.2评估比较两组疗效,借助Barthel指数进行判定,总分100分,若分值≥75分则为预后良好,60-74分则为疾病控制,<60分则为预后较差。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数据分析,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手术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均较少,而血肿清除率较高(P<0.05),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x±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h)

血肿清除率(%)

对照组

25

244.4±29.8

2.5±0.3

71.3±2.4

研究组

25

45.7±10.3

1.3±0.2

90.1±3.9

T

/

16.945

10.173

12.511

P

/

<0.05

<0.05

<0.05

2.2两组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预后良好率较高(P<0.05),具体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疗效(例,%)

组别

例数

预后良好

疾病控制

预后较差

对照组

25

15(60.0)

3(12.0)

7(28.0)

研究组

25

19(76.0)

5(20.0)

1(4.0)

X2

/

4.967

1.643

4.811

P

/

<0.05

>0.05

<0.05

3讨论

临床中,高血压脑出血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相对较高,该疾病发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则极易引发患者死亡,危及生命[3]。目前,对该疾病患者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肿的占位效应,使得因血肿分解释放物而导致的间接损伤得到有效控制,但该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加之术中暴露时间较长从而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其致残率,致使患者预后较差[4]。近年来,伴随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神经内镜微创手术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借助该项手术操作能够使得高血压深部脑内血肿得到有效清除,且术中无需做骨瓣,手术切口较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颅内压,使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5]。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神经内镜下手术无需进行关颅且其手术切口相对较小,属于一种微创性操作,进而使得机体脑组织损伤情况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进而可缩短总体手术操作时间。此外,采取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具备光源充足,操作视角大等特点,能够在直视状态下将死角处血肿进行有效清除,血肿清除率得到显著提高,临床应用效果较好[6]。经本研究提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均较少,而血肿清除率较高;且研究组预后良好率较高(P<0.05)。说明,对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经下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短,其总体效果优于传统开颅手术,利于患者预后。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使得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与结构得到有效保留,在生理状态下手术使得创伤及出血等情况均最大限度降低,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术中出血量少及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各种继发性病理损害情况出现,其应用的安全性较高,进而有助于提高患者接受度。但本研究受选取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等限制,使得在结果判定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后期还需通过增加样本量、延长样本随访时间及开展多中心研究等提高对其结果判定的科学性及可靠性。

综上所述,高血压深部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利于血肿彻底清除,总体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益,陈沛,刘林,等.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与传统开颅手术疗效比较[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0,25(6):271-272.

[2]许乐宜,孔令军,王静予,等.神经内镜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9):1290-1294.

[3]庞永斌,马刘佳,强京灵.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9):66-68.

[4]刘宏斌,周厚杰,郭强,等.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5(1):53-55.

[5]崔冬强,孟祥杰,杨明,等.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27(12):758-764.

[6]叶建忠,张宏伟,王守利,等.神经内镜下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7):73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