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生活中,信仰成为一个高频词汇,时常出现在人们的各种话语体系中。同时现实中信仰也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形态: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民间的鬼神信仰等,而同一类信仰,人们信仰的也各不相同,如在宗教信仰上,有的信仰上帝,有的信佛祖,有的信玉皇……信仰的多样性难免造成人们在信仰问题上的困惑,比如信仰是人人都有的吗?信仰与理想、信念有什么区别?何种客体具有成为人们信仰的资格?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信仰是什么?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和行为现象,其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做过统计,据说有百种之多。迄今为止,人们在信仰的定义上达成的共识是:信仰是对某种客体相信和尊崇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的现象。这种共识内在的表明信仰现象包含三要素:信仰主体、信仰行为、信仰客体。
很显然,信仰主体是人,人们对此并无疑义。
主体对客体的何种行为可称之为“信仰”,人们在此也达成了共识,认为信仰行为包括“信”和“仰”两个层次。“信”即相信信仰客体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仰”即把信仰客体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指南。只有“信”、“仰”两者的统一的行为才能是信仰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往往并不统一。为弥合两者的裂隙,人们往往强调对信仰客体的相信必须具有感情的投入,达到“极度”之程度。其实,由“信”而“仰”的信仰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生成包含了相信——确信——信奉三个阶段。
相信阶段,在认知过程中属于从实践到认识。信仰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对信仰客体做出是否为真、是否为善的判断,初步建立了对信仰客体真理性或价值性的认同。此时对信仰客体的真理性、价值性的认知可以分为基于主体主观生活体验的感性阶段和经过主体逻辑分析和论证的理性阶段。相信阶段是信仰形成的起始阶段。
确信阶段,在认识过程中属于从认识到实践。信仰主体对客体的相信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后,主体会进一步确信其真理性和价值性,这只能借助于实践对信仰客体的现实检验,只有认识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经反复的实践检验后,信仰主体对客体的认同进入确信阶段,这是信仰形成的关键一步,即对客体相信和尊崇达到排他性的极度程度。
信奉阶段。信奉是确信的必然结果,信仰客体经信仰主体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证明其为真、为善后,在信仰主体头脑中会形成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信仰客体当成自己行为的指导方针和追求目标。由此,信仰生成。
关于信仰客体,人们争议颇多,与主体相对的客体概而言之可分为分为精神客体和物质客体两大类。人们对何种客体的信奉可以称之为信仰?换言之,何种客体具有成为信仰的资格?现实生活中人们相信并作为行为指南的对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相信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并用来解决宏观力学问题,那么人们对“地球是圆的”、“力学三定律”之类对象的信奉可否视为是信仰?很明显,不会有人这么认为。其实,人对客体的信奉按照客体对人们行为影响的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个别——特殊——普遍三个层次。在个别层次,客体只能在单一层面指导人的行为,“地球是圆的”是单称判断,就属于个别层次,仅在人们判断地球的形状这一方面适用。在特殊层次,客体对人行为的指导局限在特定的领域内,“力学三定律”,属于特殊层次,是人们在宏观物体运动领域的指导思想。信奉的个别和特殊层次,由于客体对人行为影响范围的有限性,一般而言,并不能归之于信仰。在信奉的最高的普遍层次,客体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指导人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这一层级,客体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处处的、时时的。信奉的最高层次即信仰。
那么何种客体能成为信仰客体,符合要求的只能是世界观,即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指针,包括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世界观人人都有,那么信仰也就人人都有了,正是有了形形色色的世界观才产生了纷繁复杂的信仰形态。但必须看到,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塑造过程。从世界观出发,我们也可以辨明信仰与理想、信念的关系,只有对属于世界观范畴内观念的信奉才是信仰,信奉与世界观无涉的目标、观念只能称之为理想、信念。如我们可以称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不可称之为信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唯心主义世界观中,强调超力量的存在, 超力量往往表现为真实或虚拟存在的物、人、神,如狐仙、妈祖、上帝等。这些“物象”不应归于信仰客体的范畴,其实它们只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标识物和偶像物而已,比如人们信仰上帝,信仰的是其教义,即信奉上帝创造一切的观念,这是一种世界观的信仰。
在理解信仰客体时,还要主要区分信仰客体与信仰行为,不能把行为混同于客体。人们对各式世界观的信奉必然表现出具体的信仰行为,但行为本身并非信仰客体。
从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行为三要素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真理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相信和认同,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行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真理性的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别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规律作出了科学解释,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现实的能力。
第二,对人类彻底解放的价值追求的高度认同。这种价值观赞扬一切有利于人类解放和发展的观念和行为,强调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通过人自身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一步步使人类最终从自然和社会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在彼岸建立没有阶级差别、阶级压迫,没有特定活动范围限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三,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对追求人类彻底解放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理想社会蓝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相信和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表现之一。
第四,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出发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而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的是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本质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巨大的制度优越性,中国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证实这一点,对此要坚持制度自信。
作者简介:刘方现,1978,男,汉族,历史学博士,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政教育理论。
【刘方现,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重塑研究”(TJKS1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