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摘要:地理知识其实就是将现实的空间抽象为理论。比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等,这些都是真实的物象。教材开篇在谈如何学好地理的时候,说到了要善于观察、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等要点,“地理课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还在大自然和社会中。不论是教科书中的图片,还是野外的真实景观”——这就说明,地理学科与真实空间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把“真实景观”移入教室,那么怎么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联系实际、拓宽视野呢?唯一的途径,就是构建情境。即便是课改之前的传统教学,地理学科也依赖于情境。比如向学生展示图表和图片、模型,其实就是情境法。但就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来看,情境的运用是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视野较窄,仍然以传统的展示图片、图表为主——虽然说,在当下,这种情境运用途径依然是重要和有效的。但显然教师没有考虑到学情的变化——比如教学设施的进步(比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目标的变革(比如综合素养教育目标)。在这种新的学情下,情境运用的条件和价值空间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单一的情境运用是不能把情境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的。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基于当前的学情,对初中地理情境的运用进行优化和调整,拓宽情境构建途径和方式,以使其发挥出更佳、更多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
一、图片视频情境
教材开篇即告诉我们,“(要想学好地理)我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还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而其实我们理性地说,以初中的教学实情来看,不太可能总是带领学生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的观察、考察。这种方式,其实只有到了大学阶段,才会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那么,一种变通的方式就是由将学生带出去变为把生活实际的地理现象“请”进来。也就是说,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用图片、图表、模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看。这种构建情境的方式,也是教师们最熟悉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就已经在普遍运用了。如果有变化的话,就是当前的教学条件已经今非昔比。过去,我们要向学生展示图片,只能是抱着图卷进教室。不要说教师在携带量上就存在着局限性,即便是教师能够把几十张图带进教室,不停地摘摘、挂挂,也消耗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通常来说,一节课中教师能够展示的图片是有限的。多了说,展示十余张已经是极限。而且,这些图片都只能是静态的。而现在,我们有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这种条件的局限性就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不仅可以快速地找到和切换图片,而且可以向学生播放实景视频。这种情境,无论是信息量上还是直观性上,都远强于以往。比如,讲到“天气的影响”,课本上展示了一幅法国大雪影响交通的图片,并用文字简单提到了“赤壁之战借东风”、夏收好天气等情境。显然不如我们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北方地区大雪封路、农民夏收场面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能够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到天气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生活实际情境
前面提到,我们不太容易把初中生带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去进行实地考察式学习,所以,多采用展示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但是,这种情境显然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直观性是足够了,但感性不足。这不得不说是情境构建的一种遗憾。所以,为了使学生对地理有更真实的体验和感触,教师也应考虑到,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是让学生去多接触真实的地理。那么,既然游历的条件是不充分的,最可行的方式,其实就是从乡土地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去挖掘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能体验的话,尽量让学生体验到。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将真实的情境“搬”到了课堂上。
三、问题探究情境
在传统教育思想下,教师对情境运用的理解,就是辅助学生理解地理理论、认知地理现象。也就是,呈现、展示、体验型的情境。但其实,在素养教育理念下,情境的运用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和使命。即,培养学生的素养。那么,直观呈现式的情境就不能满足需要了。我们需要根据素养培养的目标和规律,去创新地运用情境。这就是下面所要探讨的几个情境构建途径。
首先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独立分析、判断、研究地理知识、现象的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显然是呈现地理现象所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换一种思路,把学生放在一个非结果性的情境当中。也就是,带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围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去展开学习,从而在这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发展其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能力。
四、活动亦为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体验、观察性的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很容易被教师忽略,因为一些教师认为“情境”这个概念含有“虚拟”的意思,而体验、观察性的活动是完全真实,自然不应视为情境。其实不然,情境的本质是教学的直观化、感性化,真实的场景当然是情境,而且是最可靠的情境。这种情境的特殊之处在于,学生本身就是情境的构成元素,而不是以“局外人”的角度参与学习、思考。活动性情境的教学作用比较突出的有两个。一是初中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较少,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这种参与社会的渴望。活动情境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从而提升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二是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来说,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当然,组织地理活动的难点在于,必须有充分的条件,也就是学生能够接触得到的、适宜其观察体验的,才可以运用。比如“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东西干湿差异”,显然是不适合学生“走南闯北”实地观察的。因而,考虑到初中学情,地理活动式的情境应尽量从“小处”着眼。
以上,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就情境的运用探讨了四个途径。总的来说,基于地理学科与实际物象的紧密相关性,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积极、高频率地使用情境组织教学。在构建情境的途径上,教师也应打开思维空间,跳出原来仅用图片、模型构建情境的狭窄框架,围绕素养教育理念,灵活地构建多样、多元的情境,充分发挥情境在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金,许晓云.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湘教版“世界的聚落”为课例[J].地理教学,2019(01).
[2]李品仪.初中地理情境教学中主题情境的构建与效益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0).
[3]刘明飞.创设游戏化情境,助力互生式教学[J].地理教学,2019(04).
[4]闪梅.高山仰止不如春风润物——例谈利用生活体验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J].地理教学,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