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00
摘要:20世纪90年代,瑞典阿达姆森教授和德国菲斯特博士首先在“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提出了“被动房”(PassiveHouse)的概念,旨在运用各种被动和主动的技术手段,利用最少的能源,甚至不使用空调和供暖系统,维持室内的热舒适和良好的空气品质。第一栋被动房于1991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建成,经过实际能耗监测,证明该被动房可较传统建筑节能90%。此后,被动房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为建筑节能提供了新的系统思维和实践方法,逐渐成为欧洲及北美发达国家主流的建筑节能方向之一。截至2016年,全球范围内已有约60000栋被动式建筑。被动房技术在我国引入较晚,但目前也得到了本土化应用。2015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为我国被动房建设指明了方向。2019年实施的GB/T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中将“近零能耗建筑”定义为:“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被动房即属于近零能耗建筑之一。该标准通过正式条文从技术指标、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向对近零能耗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对我国被动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被动房;建筑节能;建筑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居于世界首位,其中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超过1/3。因此,降低建筑能耗十分必要。被动式建筑属于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是最大程度利用自然条件结合被动式技术以减少耗能的建筑。建筑性能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建立逐步回归方程能较好地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
1被动房的指标标准
“被动房”是被动式节能房的简称,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所有消耗的一次性能源总和不超过120kW·h/(m2·a)的房屋。被动房的概念适用于世界各地,无论寒冷地区还是温暖地区均可建造,且建筑方式不受楼宇类型的限制,包括办公楼、住房、校舍、体育馆及工业用房。
2改造建筑标准
由于老旧建筑可能存在各种技术和预算方面的限制,建筑改造往往很难在实际工程中达到上述新建建筑的能耗标准。因此,PHI针对建筑改造提出目标较低的替代标准EnerPHit。改造可以选择遵循建筑部件标准或建筑能源需求标准进行。此两项标准均考虑了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定了不同气候区建筑围护结构的最大传热系数、最小热回收效率及最大单位采暖能耗等。此外,EnerPHit标准还提高了50Pa下渗透换气次数的限值至n50不大于1.0次/h。但目前我国被动房相关标准暂未对改造建筑进行明确的区分。
3被动房降低能耗的关键技术
3.1保温性原则
被动房应用连续的保温系统,围护体系的保温性能是设计和建造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使用良好的保温材料包裹包括屋顶,墙体,底板或地下室顶板的整个建筑。
3.2气密性措施
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典型的多层多孔结构,内部存在空气渗透。当外部空气通过渗透缺陷点,热湿交换量较大时,可能会导致建筑构件断面结露、材料保温性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且窗框与墙体、窗扇的连接缝隙会直接影响到冷风渗透热损失,因此须对建筑施以必要的气密性措施。被动房为达到超低能耗的目标,对建筑气密性的要求更高。提高气密性主要考验现场施工的精细程度,关键原则是气密层必须将整栋建筑完整包裹,禁止出现间断。因此,应尽量减少管线穿过气密层,管线在管线层分散排布,避免对气密性薄膜造成破坏。在必需的部件连接和穿墙处,应依据现场情况组合选用预制套管、聚氨酯或聚乙酯发泡填充、防水隔气膜或气密胶带等多种密闭措施。外墙插孔必须采用气密性插座盒。
3.3新风换气系统原则
通过有热交换的机械通风系统持续提供新风,其热回收效率应达到75%~90%。在冬季严寒或夏季潮湿气候条件下,应使用含湿度回收的热量回收通风系统(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在遵循“外围优先”5个原则的前提下,本方案设计结合气候条件、建筑传统和本地特有的建筑材料,抓住“绿色、示范”两个关键因素,引入先进的绿色生态技术设计理念,建立区域性总体示范、引导和管控,达到了可持续、可推广的发展目标。
3.4门窗节能
首先,对于新建建筑,要在设计阶段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特点,合理规划建筑朝向及各向窗墙比。其次,尽量降低外窗传热系数是各气候区通用的、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方式。国外被动房外窗的总传热系数(含窗框)一般为0.70~0.85W/(m2·K)。使用具有低发射率和低太阳辐射吸收率(Low-E)的3层隔热玻璃可以基本达到这一目标。玻璃隔层中间的空隙用真空或惰性气体(如氩气、氪气)填充,隔断材料使用聚丙烯等塑料制暖边条而非传统的铝金属间隔条,可有效阻隔传热并增加气密性。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深色和有色玻璃以进一步降低夏季得热,但需将室内采光和人员视觉舒适纳入考虑范畴。
3.5无热桥设计
采用避免热桥的措施,如由阳台形成的突出混凝土板,窗户应安装在保温层内,地下室保温层选择既能承重又能保温的材料,尽可能使保温层以均匀的保温效果围绕整个建筑,选择高隔热性能的断桥窗框等。
3.6可再生能源利用
被动房的设计中,可再生能源不作为评价建筑性能的重点,但会根据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判定不同的被动房等级:普通级、优级和特级。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是很好的节能途径,且被动式建筑自身的超低能耗也具备利用优势。德国本土的被动式建筑常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或生物质能装置作为辅助冷热源。此外,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利用太阳能的优良条件。
3.7被动式超低能耗设计标准的本土化
被动房设计标准作为德国引进标准,其本土化过程需要结合当地气候,因地制宜。德国的气候条件下,优秀的被动式设计可以基本满足冬季的采暖需求,同时,夏季制冷需求不大,因此德国的被动房不需要额外的辅助制冷系统。但是,我国建筑气候区多样,气候条件与德国有明显差异,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有明显的制冷需求,新风系统产生的冷量之外,需要其他系统对制冷量进行补充。辅助系统的机组运行时会产生噪声。例如,布鲁克楼使用了干式风机盘管辅助控制室内的气温,室内的声环境成为影响使用者舒适和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脱胎于德国被动房设计标准,节能、舒适、健康是其关键词。本土化过程中,室内声环境的指标应当和能耗需求、气密性等一起成为主要指标之一。
结束语
(1)被动房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并且其在各个气候区的住宅建筑和商业建筑中均得到了有力验证。(2)被动房的主要传统技术包括保温措施、门窗节能、气密性措施、无热桥处理、热回收新风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施工设计方法,但在结合创新技术方面还较为欠缺。(3)目前被动房改造项目和商业办公建筑项目的比例较低,但其未来市场十分广阔,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长远回报上看,都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赵璐绮,林尧林,黄兴华.基于逐步回归的被动房能耗与视觉不舒适性预测模型[J].建筑节能(中英文),2021,49(08):50-55+69.
[2]邢光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热舒适及围护热损失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20.
[3]王轩.关于被动房及节能门窗应用的探讨[J].门窗,2019(12):4+7.
[4]纪乾林.被动房设计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