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大同市第四中学
近年来,研究和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关注点,这既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感受到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都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如叔本华认为,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本书里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几经艰辛、缓慢的思考和组合才得以发现的某一见解或某一真理,但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所获得的见解或真理却价值百倍。再如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这种题目讲过很多次,为什么考试时还是出问题?”学生:“老师上课讲得很精彩,当时确实懂了,但是很快就忘记了,我该怎么办?” 老师强调“讲”过。似乎只要讲过的、教过的,学生应该都“会”。学生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甚至是“炫技”,因自责而自卑!站在教学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的角度看,这是多么可怕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追其实质不正是课堂中缺少思维的缘由吗?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 “终身学习”的基础。以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教学中的核心之一。以下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探索和感悟。
一、创设质疑平台,收获惊喜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笔者带着这样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感受到教师要提高运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授课艺术,有意识地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发展其思维。如在教学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时。将石蕊纸花喷水后再置于二氧化碳集气瓶中为什么石蕊纸花会由紫色变为红色?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就会逐层分析:是水使石蕊变色吗?,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色吗?通过实验验证发现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色。查资料得知酸能使石蕊变色,那么必然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进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笔者感受到在教学中创设民主的环境,形成师生间平等、密切、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有时接的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都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爱质疑或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用积分式鼓励学生质疑或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不管是好的还是肤浅幼稚的甚至错误的,我都耐心地听取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扬。几周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活跃一些了,而且大部分学生有了大胆质疑、积极动脑的习惯。后来学生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总喜欢跟我探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还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如:(1)蒸馒头时面粉发酵产生的酸是什么酸?(2)电扇转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等等。有的问题连我想都想不到,甚至不能回答,但充分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喜欢动脑去思考并提出问题了。慢慢地发现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了。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一要善于置疑,讲究设问的艺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领悟出书本字里行间看不见的东西,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疑点。同时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时我们不仅有有心栽花,繁花似锦的收获。也会有无意插柳,岸栁成行的惊喜。
二、提供思维角度,充实教学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总是喜欢死记硬背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无形中制约了他们的思维,形成一种“死学”的局面。思维定势在教学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因此,笔者意识到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多样性。笔者认为可以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或不同答案去着手引导学生。如在计算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质量时,学生通常都会想到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我们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计算反应物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进而知道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而当讨论计算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否也可用这种方法时,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比较结果,再次分析原因得出这种方法建立在元素完全转化的基础之上才可行。这样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这一教学思路的引领下,备课时笔者都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他们的思路逐步打开了,可以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了他们意识形态的宽度和深度。
三、培养聚合思维,发现关联
聚合思维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聚合思维的特征就是从已知的前提条件下建构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是直接提供创造性成果的重要思维方式。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好不容易在严厉的督促下把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工具记住了,当满怀着喜悦和信心去应用解决问题时却有时候依然是茫然不知所措。看到学生几近失望甚至要放弃的表情,笔者同样焦急万分。通过多次与学生的交流和自己的反思与探索,笔者认为主要的根结在于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彼此联系起来,找不着它们间的关系,在应用中自然不容易想到并利用。于是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树。甚至引导他们掌握将一些知识形成知识链的思路和方法。这样长期的训练和坚持,感到我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地更扎实了,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思路开阔了。如在教学固体溶解度概念时,笔者建立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和特征。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溶液饱和与否会受到温度、溶剂的质量的影响。在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前提下,去体会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定温度,一定量(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概念,还能真正理解概念得出的原因。使课堂真正实现了由知识化向能力化的转变。
教学中,笔者感受到应用聚合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以及清晰的思路和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为学生的思维领航,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并努力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反思和改进后,通过引导学生热烈的讨论,适时的启发,课堂上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同程度养成了仔细观察,独立钻研,自己解决问题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的思维独创灵活了,观察敏锐了,善于发现问题了,想象力更加丰富了。在收获之后,我会更加努力于教学研究,力求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