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中实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在小学科学课中实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探讨

柏柳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 402560

摘要:随着探究性学习应用的不断推进,目标定位不平衡、组织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探究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代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实践者的误用和滥用将导致探究性学习真正效用的失败。因此,本文探讨小学科学课堂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科学课堂;对策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多维活动。学生需要参与许多环节,如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践观察、提出答案、分析和讨论。可以说,探究性学习过程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缩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是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传统教育以线性、理性、客观的方式描述科学课堂上的实践探究活动,剥夺学生主动探究的权利,使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学科专家,而是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思想和基本科学能力。科学素养的获得必须在学习和实践特定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适应逐步形成和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明,探究性学习作为接受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此外,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事物的欲望。探究性学习是保护和发展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1. 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引导探究性学习

教师教育观主要包括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一线教师对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态度,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或“改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应试为导向的高效率的传统教育方式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心中。目前,一线教师也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被植入价值观的层面来指导教师的教学。根植于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为了有效地应用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自觉地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知识观上,教师逐渐转变为建构主义者,放弃了“真理不变”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索知识,而不是向学生公布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是主要的使用者。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信任学生,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助手,而不是指挥员。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度”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既不能完全独立和过分自由,也不能统一制定探究的方式和过程。在教学观念上,教师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培养有能力、有创新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活力的教学过程。

  1.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自主学习课堂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尤其是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个人经验不足以支持他们独立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探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同时,探究性学习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建构新知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建构或完善认知结构,并将学习内容内化;教师的任务是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但这种建构并不一定是自主建构。自主建构要求教师将质疑与批评、认同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允许和尊重学生自主建构个人知识的权利和责任。使学生的个人知识合法化,并对自己的个人知识负责。学生自我建设的有效实现不是通过课堂上的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配合。在探究性学习的应用中,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有些教师不宜将课堂交给学生,或对学生的思想或行为采取完全积极的态度。强调学生自主建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观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以鼓励下一步的建设行为。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观点的分析,让学生在没有提醒的情况下提出模糊甚至错误的观点,会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不到提升。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形成自己的正确观念,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成长和学习中不断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自主的情境,建立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在积极安全的氛围中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提问过程,诊断学生的表现,及时指出不足或赏识优秀,促进学生成长。

  1. 遵循合理化原则,设置有效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保持学生积极性、促进探究活动的关键。恰当、巧妙的科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并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从而达到上好课的目的。恩格斯曾明确表示,需求是最大的驱动力。只有将科学问题内化为学生自身没有解决、渴望解决的个体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以促进问题的内化。问适当的科学问题并不容易。只有那些有意义的、适合学生探索的问题才能使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收获。首先,问题的复杂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范围大,而意味着问题的深度和易探性。一个简单的、肤浅的问题不适合探索,比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个问题不适合探讨,也没有必要探讨。学生只需要看外面的天空或回忆昨晚的天气预报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换成“今天是雨天,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雨的形成概念与雨的形成过程联系在一起。它不仅增强了问题的复杂性,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其次,问题的典型性意味着问题既能代表某一类问题,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典型问题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另一方面,典型问题比普通问题更具特殊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在积极参与探索典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快地设定目标,了解全局。通过提出典型问题,我们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此外,问题的层次性是指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层次的问题是关于对单一知识的理解,例如什么是光合作用?高层次的问题是询问对复杂知识的理解或知识与现象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比如所有的植物都进行光合作用吗?首先,科学问题应该能够满足学习者的所有认知水平,即问题能够适应学习者当前的知识和经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者参与课堂。

  1.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应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协调的,而不是封闭的、独特的。教师要选择适合内容的方法和评价,支持内容的充分学习;合理调整内容和评价,发挥方法的有效性;遵循评价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使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张兴荣.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的创设[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 000(011):49-49.

[2] 夏骥.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提问设计[J]. 2021(2014-5):61-61.

[3] 王芳.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2021(2011-4):17-19.

[4]王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 魅力中国, 2017, 000(008):61-61.

柏柳 女 重庆铜梁 教师 二级教师 本科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40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