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策略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度及以上烧伤患儿,其中男150例、女85例,年龄3个月~12岁。入院后计划按照国内小儿烧伤休克补液公式采用电解质、胶体及水分对患儿进行补液,根据患儿精神状态、末梢循环、心率、血压、尿量等适当调整补液量及速度。统计所有患儿补液8 h与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和计划输入电解质量、胶体量、水分量、液体总量。根据补液8 h尿量情况,将所有患儿分为尿量≥1 mL·kg-1·h-1的尿量维持满意组(119例)和尿量<1 mL·kg-1·h-1的尿量维持不满意组(116例),计算患儿补液8 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根据烧伤总面积,将<3岁(155例)、3~12岁(80例)年龄段患儿均分为15%~25%体表总面积(TBSA)组和>25%TBSA组,计算或统计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尿量,统计患儿伤后48 h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无创监测指标以及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疗效指标水平。统计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治愈、好转出院、自动出院及死亡情况等预后及转归指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以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所有患儿补液8 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胶体量、水分量及液体总量均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094、5.096、13.256、7.742,P<0.01);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水分量与液体总量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288、-13.252、3.867,13.183、-13.191、10.091,P<0.01),实际输入胶体量与计划输入量相近(P>0.05)。补液8 h,与尿量维持不满意组比较,尿量维持满意组患儿电解质系数和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水分系数明显升高(Z=2.574,P<0.05)。<3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尿量明显降低(Z=-3.867、-6.993、-3.417,-5.396、-5.062、1.503,P<0.05或P<0.01),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48 h疗效指标中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ALT水平则明显降低(Z=-2.720、-3.099、-2.063、-2.481,P<0.05或P<0.01);伤后48 h其余疗效指标及无创监测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12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伤后第2个24 h胶体系数明显降低(Z=-2.042、-4.884,-2.297、-3.448、-2.480,P<0.05或P<0.01),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和伤后第1、2个24 h尿量及伤后48 h无创监测指标与疗效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期间共17例患儿发生并发症。235例患儿中,治愈211例,占89.79%;好转出院5例,占2.13%;自动出院16例,占6.81%;死亡3例,占1.28%。结论严重烧伤小儿早期液体复苏电解质量超出公式计算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患儿较重度烧伤患儿在液体复苏时应适量增加补液量;3~12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患儿较重度烧伤患儿在液体复苏时应适当增加胶体量;无创监测指标可用于监控严重烧伤患儿血流动力学和指导其液体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