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孩子的归属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1


满足孩子的归属感

——建构区作品墙诞生记

李怡君

宋庆龄幼儿园 (上海) 200000

建构区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想象的基地,每一次的搭建创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么独特、那么不可复制,这些作品就像是孩子们的宝贝,如果要将积木推倒复原,是多么令他们心碎的一件事。

如何能够让孩子们的作品既能留下痕迹、成为“宝贝”的纪念,又能延续他们的创作,还能让建构区的孩子流动更换起来呢?

  • 一秒拍下作品,立得成就感

拍下孩子们的作品是一种留痕的办法,但是一般的照相机拍完后,再等打印出来让孩子们看见,要过一段时间了,可能热情也无法“保温”,于是老师想到了用“拍立得”的照相机拍下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们自己等待图案的显现,同时,这张作品转换成的照片也让他们非常欣喜,他们的热情可以说被点燃了,更高涨了。

61760245c69bd_html_939a2a71aa3e70be.jpg


  • 我的“专属”作品

“这是我!看到吗?”

“快点把我的照片黏上去”

“这就是我搭的老虎的家,跟你们都不一样吧!”

孩子们的作品变成了一张拍立得相纸,虽然留下了纪念,但是如何更好地延续它的作品的方法、创意、思路,如何引发生生互动?让作品本身成为支架?还是需要给孩子们互相借鉴、互相欣赏、自我满足的一个平台——建构作品墙就这样正式诞生了。用孩子们的大头照片作为他们作品的标志,这样既能够让他们产生自我认同的感受,又能引来更多同伴的目光,从而引发他们对于作品的关注。

61760245c69bd_html_a66875f816ce2bb8.jpg

  • 越来越多的想法涌现

“我们动物园的马路这边走人,那边开车,你看懂了吗?”

“一层楼住小鸭子,二层楼住小兔子,屋顶上还有平台,可以让天鹅飞过来的。”

“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它必须要一个超级高的吃饭的地方”

“北极熊的家是圆圆的冰块,但是它的游泳池还是要围起来的,不然容易走丢了。”

……

一开始,孩子们围绕着照片和自己的作品墙,是开心、兴奋、满足,他们对于作品本身的描述并不是很多,往往就是一句话“这是XXX的家”,或“这是我搭的XXXX”。但逐渐的,他们更愿意去描述自己的想法了,也带着一些目的去搭建了,他们在互相习得了语言表达的基础上,逐渐丰富了搭建内容、搭建时的语言表达、以及对建构作品的想象。

这个过程被记录下来,老师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就在记录当中显现。

61760245c69bd_html_a66875f816ce2bb8.jpg


反思:

  1. 尊重幼儿的需要,把握幼儿“成长契机”

老师要想办法满足幼儿,及时调整活动或者增加能够达到幼儿目的的材料和途径。老师要成为幼儿的“哆啦A梦”,只要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合理的念头,都争取帮助他们逐步达成。

  1. 搭建幼儿互动的小平台,调动幼儿“生长力”

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社会性发展有强有弱,在各种环节中,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他们从关注自己逐渐发展,关注到他人,并引发话题,让他们互相产生连接,这样的过程是自然的、自发的,而不是由老师主导的。

  1. 坚持观察幼儿、倾听幼儿,记录幼儿“小变化”

老师想要真正的了解幼儿在某份材料中的思考、困难、需求、进步,一定还是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行为、记录他们的语言表达,从而可以根据评价指南,相应从幼儿的表现行为了解他的发展情况,同时与幼儿的情绪、需求共鸣,更贴近幼儿的世界,做一个更加理解幼儿的老师。


作者简介:李怡君,女,汉族 上海,1988.1,本科,幼二级

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写作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