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 : 61032419920915****
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旅游流应运而生,对城市系统的很多要素在结构性上产生了冲击,例如城市的传统规划方法已经不适应城市旅游流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旅游流背景下城市规划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适应性;旅游;城市化
21世纪是城市时代,在2001年,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斯蒂格利茨指出,对21世纪会造成重大影响的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依据国家的统计局统计的相应数据显示,在2011年,我国城市化比例就已经达到了51.27%,由此可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主要目的是进行城市发展效益和效率的拓展和发挥,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病进行解决。但是,这个时代是经济休闲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受旅游经济的推动日益明显,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的旅游适应性策略研究。
1.1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旅游流对城市系统的冲击
旅游流具体就是指在旅游的空间场所范围内游客的迁移现象,主要是对不同地点的旅游者游览参观活动形式进行描述。从狭义层面来看,旅游流仅仅是指游客流;从广义的层面来看,旅游流还包括了游客流以及和游客流有关的一些关联流,比如资本流、信息流、文化流、货物流以及技术流的。在旅游流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对旅游流的模式、空间结构、空间场效应、时空特征以及入游和出行规律等。我国学者李伟等将我国武汉市有18个主要旅游景区特殊时段的旅游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旅游流在要到达的目的城市时空分布及时空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在旅游系统中城市不但是区域客源地,还是国内和国际的旅游目的地,利用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进行国际旅游流模式、本地旅游流模式、国内旅游流模式的划分。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已经着手建立优秀旅游城市,吸引旅游流。但是旅游业发展特别迅猛,对城市系统的结构性产生的冲击(见图1)。
图1 城市系统和旅游流的关系
1.2 旅游城市化建设中城市规划滞后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进行旅游城市化建设,这是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便会出现那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国外早就已经是研究热点[1]。在1991年,外国学者Mullin首先提出了旅游城市化建设的概念,他认为资本主义在进入后现代社会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旅游业的推动。我国学者李鹏等对我国的旅游城市化内涵以及概念作出了界定,认为在现代消费的组成部分中,旅游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他学者比如朱竤等认为旅游城市化建设写过了满足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是一种主动迎合的过程,也是一种必然需求。总而言之,至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到现在为止,旅游城市化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在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城市规划的方式对城市化进程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在后工业社会也有城市化的发展研究却极为缺乏,所以在旅游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相对滞后。
1.3 旅游业发展中城市规划的响应不足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面向旅游业发展十城市规划方面的不足就已经体现出来,突然引起了人文地理学、旅游学以及城乡规划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关注。例如我国学者尚文生等指出,城市旅游规划应该和城市规划相协调,以解决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游客需求的问题;我国学者陈勇认为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体现出了我国旅游城市化建设中城市规划的不足,辐射城市的旅游发展需要;我国学者王琳也指出旅游城市化建设是对城市规划的要求,必须充分关注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编制,将城市旅游化建设中的内容法规化、规范化。简而言之,现阶段的城市规划,难以满足旅游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本文主要以A地区为例,对城市规划的旅游适应性策略进行探讨。A地区位于渤海经济中心、北方经济中心。在2012年的总收入是125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是16.8%,在GDP增加值中旅游业占比5.8%,已经成为了发展较快的产业。
2.1 分析A地区旅游流和相应的需求规律
到目前为止,A地区旅游人次增长率13.0%,有各地同胞23万人次,外国友人250万人次,其中包括美国、新加坡、日本、英国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其中商贸旅游人数占比54%,文化学术交流以及亲友探访的人数占比6.9%,观光旅游人数占比39%。据统计,在2015年,A地区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你到1.3亿人次,相应的收入是1700亿元。由以上分析可知,A地区的旅游者数量正在不断提升,而且相应的客源市场主要表现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该地区的市场经济中,旅游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强,增加了该地区的城市开放性。
2.2 完善该地区的空间结构体系
上文分析了该地区的市场需求规律以及旅游流,有上文分析可知,该地区需要建立以空间为对象的城市规划核心任务,对各种旅游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构建完善的地区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具体可以分为微观体系、中观体息、宏观体系[2]。
微观体系:梳理该地区的旅游和游憩空间系统,进行环城旅游综合体、游憩地带、接待中心以及游客集散中心的重点优化,建设中心化的网络都市旅游空间。
中观体系:主要是进行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布局,以该地区的旅游空间分工为依据,整合和优化该地区范围之内的旅游资源,具体可以划分为“旅游核心景区、旅游板块以及旅游带”的格局,旅游板块可以围绕海河旅游观光带进行建设,再将中心城区以及旅游新区和观光带进行串联,构建完善的旅游板块;旅游观光带主要是该地区的旅游新区以及中心城区串联;将该地区的北部旅游板块以及南部的核心生态旅游板块共同构建多个核心旅游景区。
宏观体系:将该地区最有名的旅游空间进行协调,主要是加强旅游产品以及旅游空间的错位发展,进行旅游线路的整体设计,对综合服务进行联动整合,在功能上进行配套互补,突出该地区的资源特色以及旅游核心品牌。
2.3 进行该地区旅游用地的布局和规划
可以根据旅游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布局,进行旅游适应性最直接和最本质的响应。从长期来看,过去的旅游部门针对城市旅游发展编制的规划都是因为用地布局和规划不合理而难以落实,而且在旅游专项规划中城市规划没有体现出其深度,而且也没有明确旅游用地的相关概念,因此无法完成旅游用地的规划,这是旅游不适应问题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体现[3]。由此可知,该地区的旅游适应性重点是进行旅游用地的布局和专项规划。
首先是要明确城市旅游用地的定义,该定义就是地区客源市场需求以及旅游流的各类旅游设施用地,主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疗养(见图2)、探险、娱乐、考察研究、度假、游览等需求。在进行该地区的旅游用地规划时,需要在用地分类标准中纳入旅游用地的规划细则,根据该地区的旅游者人次、旅游发展阶段以及旅游者需求进行旅游用地的性质划分,并根据相应的开发原则进行旅游用地的规划,明确旅游用地的属性。
图2 某地区度假疗养俱乐部
2.4 塑造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
该地区致力于塑造魅力城市的旅游形象,并在确定塑造的流行项目标之后,对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等各要素进行强化,主要目的是使游客感受到该地区的人文环境美丽。利用该地区具有的独特民俗文化以及环境风貌,强化游客感知形象。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旅游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不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实际案例为例,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旅游适应性解决策略进行探讨,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月.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夜景规划相融适应性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3).
[2]杨德进,徐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旅游适应性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4(09).
[3]宋月.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夜景规划相融适应性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