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亭市幼儿园 744100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中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文章内容主要讨论积极心理学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同时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应该如何应用于儿童身心健康文化教育,希望对未来身心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多方面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环境下儿童身心健康内容的新概念。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儿童;心理健康课程
前言: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训练和自我提升,是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课题。英国20世纪初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重点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传统美德培养,希望能够达到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调节效果。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心理学,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所倡导的积极主动的核心理念,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选择提供了新的解释。
一、对积极心理学的具体理解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盛行的一个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利用现阶段的社会心理学及其相对完备合理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测量方法,科学地研究人的心理健康和传统美德等主动性指标水平,是一种科学社会心理学思想。第一个明确提出积极心理学定义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o,1997年Seligman就任APA现任主席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由此鼓励儿童的快乐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
二、积极进行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内容
(一)转变观念,预防儿童心理问题
亲子教育是第一位的,所以,儿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儿童发展的科学标准,量力而行,不必制定太高的标准,鼓励孩子自信豁达的气质,积极开展各种社区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发展个人爱好,进行正确引导。为了让更多人成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人,父母应该与孩子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一些心理问题的专业知识,尽早发现表现不佳或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防止攀比。杜绝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正确对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围绕儿童身心发育的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培育其健全人格所进行的尝试,非常重要。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开展文化教育。对于他们对课程的爱好和偏好,他们将得到积极的激励和正确的引导。并给他们更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
(三)学校及相关社会发展组织积极大力支持
调动社会性资源,配合教师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程,积极为发育中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课程,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困扰。不仅要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要培养积极主动的人格特质,挖掘性格潜力。传统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则把提高幸福指数和塑造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身心健康教育的首要总体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而且是主动素质的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要顺应自身发展趋势,积极主动。教师更喜欢用正面的例子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自我提升的动力。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非常重要。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一家人幸福美满,感情深厚,孝顺父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让他们在不知所措、不解或迷茫时找到诉说的目标。它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是每个人的发展状况不同,积极主动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心态和工作压力,改进心态管理方法。因此,家庭的身心健康和文化教育氛围极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限于有心理障碍的人,还要着眼于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由于身心健康教学的目的不仅限于解决困难,更侧重于发现潜能。因此,其教育的目标是排除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大量发现自身潜力,帮助儿童成长。因此,身心健康教育必须了解儿童主动性人格特质的塑造,积极主动的人格特质包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信、爱美感、想象力等。而塑造积极主动人格特质的最好方法是增强积极主动的情感,让学生实现幸福日常生活,懂得感恩,展望未来。
(四)号召社会层面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因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期望,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认为身心健康是多维度的,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身心健康和文化教育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一是重视各种教学策略的应用。社会层面人群需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按照角色扮演游戏、问题讨论、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儿童掌握更多心理健康自查知识。要有一支完善的身心健康文化教育队伍。积极心理学认为,身心健康文化教育不仅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充足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多关注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让其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功能,多方面给予指导。
结论:总之,童年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个性化、价值取向和习惯行为模式的早期阶段。因此,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不必局限于发育时期,而是应该更注重心理健康的长期发展,要保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心理学家长期研究发现,儿童在童年时期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为未来性格智商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如果此时父母非常重视自己心理状态的健康快乐成长,孩子长大后就会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高晓苏.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健康课程新思路[J].新课程评论,2021(05):39-43.
[2]汪琼.儿童哲学课程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及途径探索[J].新课程评论,2021(01):56-64.
[3]陈志敏.种下“绿橄榄” 长出“向阳果”——一所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建设观察[J].四川教育,2020(23):21-23.
[4]陈艳玲,张俊杰,夏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思路——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亚太教育,2016(29):14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