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单元整合,落实语文要素————以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优化单元整合,落实语文要素————以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

李雪玲

重庆两江新区天宫殿学校 401122 重庆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载体。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向并行式组织单元,有步骤,有梯度的,有层次的编排语文要素。既关注语文要素在不同年段,不同册次的纵向发展,又注重单元内部各板块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根据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将语文要素真正落实于具体的单元教学之中呢?下面,笔者将以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纵观单元整体,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需落实的语文要素为“根据课文信息进行简单推断”。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并“学习提取明显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分别为《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有讲责任意识的,也有讲习惯养成教育的。在教学时,我们可利用单元统整,结合这四篇课例,通过顺应课题所问,查看课后习题,抓住反复情节,借助文中插图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落地。

一、顺应课题所问

课题即文章的题眼,统编语文教科书入选的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课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好奇心十足,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往往一见到课题,脑子里就会生出一连串的问号。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否将问号变为句号或感叹号,这就需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了,其实,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训练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就可顺着课题之问,引导学生锁定信息,提取信息,最后分享信息。

《文具的家》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例,上课伊始,老师就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文具也会有家?文具的家在哪里呢?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出相关的句子,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在文中的第五自然段找到答案:“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文具的家”。教师顺势将答案用PPT课件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在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长句子后,教师可再次引导: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读文,就能够从文中找出重要信息来解决问题。那么。句中的“这些文具”到底指的是哪些文具呢?你能通过小组合作再次读文,从其他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信息吗?学生在小组合作读懂课文以后,完成以下课堂练习:

以前,贝贝的( )、( )、( )总是找不到,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下,终于明白,原来文具也有( ),( )就是文具的家。

从那以后,每次贝贝用完( )以后,都会把( )送回家。

设计这一课堂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言语表达提取信息并分享信息,培养整合信息的能力,从中还能受到爱惜文具,保管好文具的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查看课后习题

统编低段教科书虽不像中高段教科书那样明确地指出语文要素。但在课后习题中仍有所指向。这也是统编教材在助学系统上所呈现的一大特征,教学时,我们就可将课后习题作为学生语文要素的训练点,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搭建平台,让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如《一分钟》课后作业第二题,要求按课文内容填空。

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

要是能赶上绿灯,就 。

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 。

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就 。

这道题用提示语填空的方式,考查学生梳理课文逻辑关系的能力。前一句是后一句的条件,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推断。只要学生完成了这一填空,也就自然会明白“为何元元贪睡一分钟,最后却迟到了二十分钟呢?”,我们还可让学生练习用“要是······就······”这一组关联词语,练习说话。再借助课后作业第三题,课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一分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短短的一分钟,其实也能做出很多事,既为学生提供了言语实践的机会,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还增强了学生管控时间的意识。

三、抓住反复情节

统编教科书中有许多情节反复的文章,或句式相同,或结构相似,有利于学生从已知内容推断出未知内容,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本单元第三篇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狗熊出通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以小动物们一次次地提醒来推动故事情节,要在这么长的课文中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的确有难度,但我们可以利用文中的留白处,抓住情节反复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补白训练,从而降低难度,将本单元“根据课文信息进行简单推断”这一语文要素落到实处。例如:文中有几处狗熊和老虎之间的对话,但狗熊具体问的什么,文章没写出来,这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根据狐狸,大灰狼,梅花鹿说的话,来推断狗熊问话的内容。教学时,可设计如下流程: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4至6自然段,(屏幕上出示4至6自然段的内容),从狐狸说的话,你能推断狗熊是怎样问老虎的吗?

生:大会在哪一天开?是今天,还是明天,还是······

师:真聪明,瞧!我们从前文狐狸说的话,就能推断狗熊问的什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后面大灰狼和梅花鹿说的话,也来推断一下狗熊又是怎样分别问老虎的呢?(屏幕上出示第10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试着说一说。

生:略

师:在狐狸、大灰狼和梅花鹿的帮助下,狗熊终于把通知的内容说清楚了,看来,在通知事情时,把时间、地点等要素说清楚、说完整,显得尤为重要。

四、借助文中插图

因小学低年级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相对于文字来说,图画显得更直观,更容易让孩子们所接受。在统编低段教科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色彩艳丽,生动有趣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助力于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落实语文要素的目的。

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篇课例《小猴子下山》,文中共有5幅插图,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画,运用“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再让学生读文,利用从前面课例中习得的圈点勾画方式,提取文中明显信息,找出与图画一一对应的相关句子,如:“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勾画的句子中,找出一系列的动词,教师再将这些动词出示在大屏幕上,最后,学生就可根据动词中的三个“扔”字,将课后第二题“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推断,明确答案内容。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既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总之,依据统编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将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在学生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有梯度,有层次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实现语文要素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