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街道理念下生活性街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2

共享街道理念下生活性街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夏雪婷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生活性街道的传统街道形式已经不满足与街道承载街道使用主体日常活动的需要。共享街道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使用主体与机动车共享同一空间的街道形式。多项实践表明共享街道可以促进街道上的行为交互,提高街道的安全性。本文以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赞工街现存与住区交流性阻断、机动车至上、街道活力丧失等问题,基于共享街道理念,对赞工街路段进行策略分析,提出提升街道活力的策略,并对此类生活性街道的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共享街道;生活性街道;活力提升


引言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的街道形式已经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及活动的需要,生活性街道渐渐失去其原本的活力,单一的街道模式使得城市街道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社区内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以及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让原本联系社区与社区之间互动的街道功能,只能向机动车让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行业也从满足基本功能的粗狂设计方式向精细化设计转型。目前对生活性街道的活力提升策略及模式不尽相同,其目的快速提升街道环境、满足城市整体面貌,但如何建设健康、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沈阳铁西区作为栅格网道路形式的典型代表,其出发点在于城市的规整性以及交通的方便性,随着近20年的使用,渐渐地失去了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赞工街具有相对悠久的历史,其使用过程和发展趋势是传统生活性道路形式的代表,赞工街的更新模式对其他类似街道的未来发展有借鉴意义。本文以步行者的视角对赞工街现状进行观察,对其在城市居民使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价值的街道活力提升策略。


  1. 相关概念

  1. 共享街道

“共享街道”理念指:街道构成一个统一体,以行人与居住使用者优先,人与机动车共享同一个街道空间。即便是有些使用用途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也要把机动车置于一个相对次要的状态,强调以人为本及路权共享的基本原则。而这种状态实际上比传统的街道形式更加安全。

在德国汉诺威进行共享街道实践的研究表明,共享街道与传统街道形式相比,其更能吸引更多的儿童玩耍,玩耍时间增加20%。日本的调查显示,66%的居民表示共享街道促进了邻里交流。另一项研究表明,共享街道上驾驶者发现在多样化的铺装材料上,会放慢车速,交通事故随之减少,街道安全性有所提高。

我国现行传统的街道形式为街道两旁设步行道、绿化带、行道树,营造宜居的社区生活环境。这种街道形式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街道更注重其车辆的通过性,而渐渐失去了社区生活的氛围,街道丧失了活力。共享街道重在营造丰富的社区氛围,设置多样的互动空间,行人凌驾于驾驶者之上,提供了更为宜居、安全、健康的街道环境。

共享街道理念提出至今,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特殊性,目前可能仅适用于交通量较低,道路相对较窄的街道,是否能在国内广泛使用还有待商榷。

  1. 生活性街道

生活性街道是联系城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性街道是指街道两侧分布大量的住区,是社区中具有浓厚生活气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线性公共空间。生活性街道不仅承担着交通职能、一定的景观作用,还要满足街道各功能的组织与分布,是城市中复合性、多样性极强的公共生活空间。


二、赞工街现状分析及问题

  1. 赞工街现状分析

赞工街位于铁西区西南侧,北至南十西路,南至沈辽西路,全场1.75公里,承载着两侧住区居民通行、生活的需求。

  1. 街道活动

赞工街作为别具代表性的生活性街道,其两侧住区底层形成了许多商业模式,道路沿街包括餐饮、药房、大众浴池、超市、综合市场等公共服务实施,满足附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步行者的视角观察,赞工街上还会出现居民日常生活的偶然性活动,以娱乐活动为主,例如棋牌、儿童嬉戏玩耍、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居民邻里生活会在街道上不同时间段不经意地发生。

  1. 街道尺度及设施

赞工街为双行道,7米双行道两侧各设置2.5米的非机动车道,路沿石与住宅建筑底层界面之间为人行道,道路两旁设置行道树。人行道宽度2米~10米不等,尺度相对较大。人行道由街道绿化、建筑前非独立公共空间、停车位组成。同时,街道上还规划了自行车停放点、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1. 赞工街现存问题

  1. 封闭小区阻断了住区内部与街道的通达性和交流性。赞工街两侧以封闭小区为主,街道两侧建筑临街,建筑下自然形成底层商业,建筑之间设置封闭围栏或小区出入口。空间整合性较高,拓补深度较低,导致小区安全性与私密性较高,而与街道的交流性较低。步行者只能在街道上进行活动,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很难到达。

  2. 机动车至上,停车位占据人行道的主导地位,道路缺乏停留空间。从表1所示街道的横截面不难看出,停车位分布在人行道甚至非机动车道上,降低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原本较宽的人行空间变得十分狭窄,局促的空间让街道使用主体很难在街道上进行交流活动。而且停车位分布不均,人行道甚至会被违停车辆所占用。

  3. 街道活力丧失,公共设施衰败,造到破坏。街道界面两侧功能形式单一,本着传统街道快速通行的特点,线性的空间形式很难承载复杂的交互活动,造成街道活力丧失。就街道公共设施而言,自行车停放点年久失修、公交车站点不设有雨棚、道路铺装老化等都影响着城市街道的风貌。


三、提升策略

赞工街路段现街道形态为直线型。工人村住区内部有尺度较大的公共空间,内设健身器材、凉亭等公共设施。经调研表明,附近居民愿意在工人村院内进行活动、交流,例如广场舞、散步、健身等娱乐休闲活动。赞工街街道交互场所可以向工人村内部公共空间渗透,增加街道拓补空间,合理利用工人村住区资源。

赞工街路段公共空间凌驾于人行道之上,街道界面两侧商业分布不均,步行者在街道上的日常社交活动效果不佳。公共空间若能均匀分布在街道之上,合理规划各公共空间的关系、尺度,使赞工街空间布局更加多样化,增添居民日常生活交流的趣味性,进而有效提高街道的活力。将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设计,形成多界面的商业空间,在满足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同时,也为街道带来了商业价值,激发街道的活力。

街道布置分别采用直线式、偏心式两种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直线式主要针对人行道进行设计,道路两侧设置商业步行街,商铺面向人行道,部分节点设置公共休闲区,中间为9米双车快速通过路。与传统街道形式大相径庭,以增设商业面积为主,减低车速为主。

偏心式则在道路西侧设置大小不一的公共空间,均匀分布商业空间,设置14.5米商业慢街,东侧设置临时商业,中间设置7米的商业快街,东侧自然形成与建筑底层界面形成的4米商业步行街。以减低车速,增设公共空间为主。

直线式以增设商业功能,设置公共休闲节点为主,其优点为遵循传统的街道形式,驾驶者在形式过程中,视线通畅无遮挡,空间感受较为直观,但空间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偏心式布局较为灵活,有更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供附近居民日常交流,空间氛围较好。


四、总结

共享街道对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能否在我国广泛适用还有待探讨。基于生活性街道存在的现状问题总结和反思,与国外对共享街道的实际案例和理论研究进行有价值的比对分析,总结经验,吸取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更新理念和设计手法,为生活性街道更新与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 2006.

[2]街道的美学[M]. 百花文艺出版社 , (日)芦原义信著, 2006.

[3]姚一凡. 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空间有机更新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4]李卓琪,韩凝玉,黄禹蒙,陈思,王玥. 共享街道理念下的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空间研究——以南昌市聆江一路为例[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9(01):28-34.